30位教师成功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点击数:2017-04-24 10:24:46 来源: 人事处
今日,学校《关于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通知》在校园网文件通览栏正式发布,通过学校评审的30名教师,上报省级部门审批(审定)或评审,为近年来的首次100%通过,意味着2016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完美落幕,也意味着2016年学校启动的职称评审机制大改革获得了较为圆满的成功。
整个评审过程从布置到发文聘任,历时9个月,细细回顾起来,从教师个人到中层单位,从学科组到学校职能部门和评审会,都经历了一场看似常规但并不平凡的历程。虽然聘任通知着实比往年晚来了1至2个月,但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阳春三月也总算因此有了一个更加圆满更令人欣喜的闪亮结尾。
细数职称制度改革点
2016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年。去年3月,学校持续强力推进制度改革工作,相继修订出台了职称评审、岗位聘任、教职工奖励、业绩评分等多个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人事制度,一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开弓没有回头箭。学校立足于自身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于2013年对职称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构建了职称评审新框架,并于2016年再次对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丰富了资格条件条款,特别对申报和评审机制进行了较大调整。
一是空前认可人才培养和教学成果。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指导优秀学位论文、优秀班主任或辅导员等业绩被列入职称申报条件,和双支计划一样,作为破格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条件,使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成果得到空前认可。
二是继续向人文社科和艺术类学科专业倾斜。CSSCI收录论文被提升到与SCI、SSCI或AHCI等收录论文同等地位,对于发表SSCI、AHCI或CSSCI收录论文的人文社科与艺术类教师,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应作特殊优先考虑。
三是大力创新职称推荐评审机制。中层单位评审组限额推荐,调整代表作外审评价档次及通过原则,学科组重建及差额评审推荐,学校评审委员会差额评审,取消原所有单列或认定性评审。
四是学校评审理念新导向。总览学校评审会的评审结果,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向本科课堂教学倾斜,向理工科、人文社科和艺术类学科专业倾斜,向突出贡献和累计贡献倾斜,悄然地成为评委们的共识。
天下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2016年版职称制度发布后当年执行,着实让很多教师,甚至中层单位领导都有点不适应。但是严厉的制度下隐含着柔性和人文关怀的一面,规定了2015年学校评委会评审未通过人员,不占2016年度各单位推荐指标,论文外审通过后直接进入学科组单列评审,充分体现了“制度设计要科学化、制度管理要人性化”的理念。
回望职称评审来时路
职称评审工作程序多、要求高、耗时长,正所谓“好事多磨”。按照文件要求,规定动作包括个人申请、单位评审组推荐、人事处资格复审、代表作外审、业绩材料展览、学科组评审推荐、校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结果公示、报省审批(审定)或评审、结果再公示、发文聘任等。事非经过不知难,高级职称成功晋升何等不易,回望九个月既期待又煎熬的日子便知。
单位评审组推荐。原则上不超过2人、最多不超过3人。各教学科研单位结合突出贡献、累计贡献和突出奉献等多方面因素,比较又比较、优中再选优地进行评审推荐。
代表作外审。送校外两名同行专家对代表作进行评议鉴定,且必须要均为合格方为通过,近10%的人员未通过,瞬间从被单位推荐出来的幸运感转为失落感。
学科组评审推荐。由原一级学科甚至二级学科组建的小学科组,改为按学部制的思路重新组建大学科组,学科组成员由原来的7-9人改为17人组成的大评委,且严格按不低于20%进行差额评审,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评审压力不可谓不大。
校评审委员会评审。因岗位结构比例严格受控制,岗位空缺数越来越紧张,在至少不低于20%的差额淘汰比例的前提下,还得根据当年的实际岗位空缺情况来重新测算最低差额淘汰比例,导致副高的最低差额淘汰比例高达42%,评审会现场的气氛是如何的严肃和紧张,评委们当是记忆犹新。
报省审批(审定)或评审。学校评委会通过人员,公示无异议后根据所属学科具有的权限不同,报省级部门进行审批、审定或评审。虽然幸运地通过了学校的评审,但对于不具有评审或评议权学科,还得再次进入省学科组和省评委会进行评审,与全省各高校同一学科人员比拼。
有比较就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学校创建“双一流”的关键时期,晋升越来越难,竞争愈演愈烈,压力和动力都在悄然的不断加码。
迎接职称改革新机遇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目前,我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915人,占编制内教职工总数的48%;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278人,占编制内教职工总数的67%;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青年长江、“万人计划”等高层次拔尖人才也在逐年新增或突破,一支与“211工程”大学基本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已经逐渐形成并逐年壮大。
但是,在师资队伍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瓶颈也不期而遇了,严格的岗位结构控制比例和紧张的岗位空缺数,一方面给了大家更多的机会和奋斗的勇气,另一方面也给了大家焦躁的情绪和无奈的彷徨。
志在山顶,就不会在半坡停下。《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出台不到一周,学校《关于落实<四川省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的具体意见》就出现在广大教职工的视野;上周省人社厅等7部门出台了《四川省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自主权十条政策》,学校已经在积极筹划、谋定而动改革落实的具体举措。专业技术职务的改革和晋升的道路,虽然荆棘满满、困难重重,又恰是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的体现和印证。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思索,才会在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洪流中迎得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