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校园文化

【川农大精神新传人】王际睿:为粮食减损出谋划策的川农人

点击数:2020-08-24 10:59:20 来源: 宣传统战部

编者按百年川农,风雨兼程。在百余年办校历程中,川农大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一代代川农人用奋斗积淀出了“川农大精神”。今年是"川农大精神”命名20周年,我们将推出系列报道,重温川农人的奋斗史,阐释“川农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以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传承和弘扬这一伟大精神。

 

王际睿,博士,小麦研究所教授。四川农业大学-加拿大农部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博士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2016-2022年担任“国际谷物穗发芽大会”主席。主要从事作物种子发育-萌发研究:利用多组学策略鉴定控制作物种子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PGS1PHS-3D等,并揭示温度胁迫影响籽粒颜色、休眠的分子机制;剖析作物品质劣化的因素,并从中国地方小麦、节节麦、野生大麦等资源材料中挖掘关键基因用于抗性育种。在Plant Biotech J, New Phyto, PNAS,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参与作物新品种选育2个;培养毕业研究生8名,其中博士4名,1篇博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学位论文。

谈到小麦研究所的王际睿博士,跟他接触过的人都会对他乐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人对事的格局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些特质都是源于对工作、生活的热爱。王际睿博士在小麦研究所学习、工作近20年,这20年的成长也是“川农大精神”在精神上激励川农学子奋发进取的一个缩影。

王际睿博士2001年考取硕士研究生,进入小麦所后师从郑有良教授。当时的小麦所位于都江堰,学生宿舍、实验室、办公室和实验田都是在一个大院子内,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老师和学生们同吃同住,让在这个院子里面学习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很有归属感。在都江堰的几年,他跟随导师并在同学帮助下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学习作物学相关知识。受到研究所郑有良教授、周永红教授、刘登才教授、魏育明教授、颜泽洪教授等老师艰苦奋斗、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的熏陶,逐渐开始认识了小麦研究并养成了科研思维。

2004年来到雅安校区后,他发现了更广阔的一片天地,于是常常穿梭于实验大楼和实验基地之间。2007年成为了我校首批公派出国进行联合培养的留学生,赴加拿大农业及农业食品部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GeorgeFedak博士实验室学习。在加学习期间从事小麦穗发芽研究Kent Armstrong博士刚退休,留下了大量与种子萌发相关的文献,这为打开王际睿博士研究种子发育和萌发的大门创造的契机。种子穗发芽是指籽粒在收获时间,遇到阴雨天气在穗上发芽的现象。籽粒穗发芽现象在禾谷类作物中会显著降低籽粒的品质及价值,也会导致种子翌年的发芽率降低,从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该问题一直是全球禾谷类作物面临的一个大难题。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西南麦区由于小麦收获季节经常降雨,且伴随气温升高,是小麦穗发芽重灾区之一。因此,王际睿博士开始考虑今后从事种子发育和萌发的研究工作。

2008年小麦所整体迁至成都校区,新的环境带来了不少的机会也带来了挑战,也使王际睿博士意识到做好研究需要不断提升个人水平和视野。2011年,王际睿博士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罗明诚博士实验室开展节节麦基因组及群体遗传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其间正值颜济教授、杨俊良教授在戴维斯著书论著。闲暇之余,他经常听颜济教授、杨俊良教授介绍小麦育种、创建小麦研究所、开展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的老故事,也向他们请教在解决“繁六”及其姊妹系材料穗发芽问题上的经验……这一段经历让他深深感受了老一辈专家的人格魅力和心系中华之农事的大格局,同时也为他们排除万难,不为名利、潜心专研的精神所折服。

2013年回国后王际睿博士继续将研究方向和重点放在作物种子上。为了能在在促进农民减损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食品安全基础和助力建设小康社会等方面做贡献,王际睿博士开展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发掘、抗性资源创制、芽麦引起的品质劣化研究。同时,深入基层、走访农户与储粮机构,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保障原粮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做宣传。在此基础上,王际睿博士成功申请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另一方面,致力于加强与行业内专家的交流合作,逐步与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国际同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其研究受到了同行专肯定,王际睿教授被选为国际谷物穗发芽大会第14届(2019年,中国成都)、第15届(2022年,日本筑波)的国际组委会轮值主席。其中2019年8月在成都顺利召开的第14届,有效扩大了我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王际睿博士在都江堰、雅安、成都三地的学习、工作期间,见证了学校一校三区办学模式的建成;让他有机会感受前辈们心怀天下事、不畏困难、潜心做研究的大家风范,并跟随老师学习到了作为科研工作者团结奋进的精神与服务社会责任。王际睿教授谈到:“在川农这些年,我有幸能近距离感受几代川农人的创业精神和大家风范,并得益于大家的悉心教导和鼓励,‘川农大精神’是每一个川农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成为了我继续迎接挑战、求实创新的内在动力。希望川农大精神在新一代川农人中继续传递、发扬,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做有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