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走过来的川农大,1956年从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校时,除了一批教师外,农学院几乎没有什么家当,仅有原西康省省府的几幢办公楼房,可以算作教学科研的基本设施了。天时、地利一样都不曾拥有,为什么取得了如此突出的业绩呢?
马克思说,精神可以变物质。“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这十六个镶嵌在学校正门的红色大字,也许就是诞生过像江竹筠这样的党的优秀儿女而具有优良传统的川农大几代人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和创造了许多不凡业绩的根本原因。
爱国爱校敬业奉献
几十年来,川农大一代又一代教师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年代,许多学有成就,已经崭露头角的同志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和自己在业务上将得到更好发展的前景,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回到母校,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
在川农大人的心目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四川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川农大动物营养研究所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该学科是第一个这一领域的全国重点学科。说到该所的建设与发展历史,不能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名誉校长杨凤教授。
杨凤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1945年考取公费留美,在依阿华大学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新中国诞生了。风华正茂的杨凤和其他爱国青年一样,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冲破层层阻挠,于1951年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当时全国还处于空白领域的动物营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