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分院了!”一开学,原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二分为四,新的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相继成立的消息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学校对学院机构的调整一直没有停止:2014年新建了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新学院,2010年新组建了风景园林学院,而在此之前,从原人文社科学院调整成为艺体学院、文法学院、政治学院,从信息与工学院中分出了食品学院,把原来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文理学院的专业重组调整成立了旅游学院、商学院,还有林学园艺学院一分为二,成立了林学院、园艺学院。
看似频繁的调整,其初衷只有一个——整合与优化现有的办学资源,强化专业特色,提升办学水平。而从近年来各新建学院的发展状态来看,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不违初衷。
让专业建设告别“大杂烩”
院系调整,首先表现出的特点是把“大杂烩”的学院变得“目标专一”。
原来人文社科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等好似一个大框“什么都往里面装”,学科众多,而彼此之间关联性并不强,这为学院发展带来阻力,究竟该在哪一方面重点着力,学院有点无所适从。有些相同的专业甚至同时在两个学院存在,两者之间区别并不明显,“这样感觉学校不是一个整体,比较混乱。”有老师抱怨。
原信息与工程技术学院之前已经分离了一次,把食品学院相关专业独立出来了,但是仍然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2014年学校决定一分为三:新建为机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学院以后,各学科的关系得以理顺,方向更为明确。仅一年,这三个学院现都有了新的收获:机电学院成功申报了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机电工程;信息工程学院全年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 9篇;水利水电学院获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科学硕士点1个,成功申报四川省教育厅农村水安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1个。
当然,这种调整并不意味着一步到位。2009年,商学院刚成立时,还保留着原文理学院的部分专业,经过学校多次调整,一方面停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另一方面停止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二本方向等专业在原其他学院的招生,商学院逐步形成了形成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特色鲜明的清一色“商”科专业。旅游学院则经过几年的发展,终于从早先教育学、林学、农学、管理学等庞杂学科门类“精简”为管理学和艺术类(旅游方向)的专业性学院。
让“零突破”成为常态
新的学院成立后,在学校双支计划、教职工奖励办法等有利措施的牵引下,大家充满干事创业的热诚,强力推动学科、专业、学院的发展,各学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多个“零突破”。
2011年,商学院农业信息管理硕士学位点正式通过省教育学位委员会评审,打破了都江堰校区硕士点的零记录;艺体学院2014年在学科建设迈出了第一步,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城乡环境与视觉设计”顺利获评,同时,艺术学师资队伍也实现高级职称零突破;土木工程学院刘国军拿下了第一个土木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整合雅安校区林学院园林(含景观设计方向)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成都科学院园林研究所和都江堰校区城乡建设学院园林专业,2010年新组建的风景园林学院这些年的发展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风景园林学成为我校第一个工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最新一轮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风景园林学排名全国第四。“这让大家知道川农大不只是搞农,也有其他强项!”院长陈其兵说。在院系调整战略部署下,一些学科经过整合重组,正在成长为学校新的优势强势学科,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后劲。
良好的发展状态也让学校招生火爆异常,2014年,学校在四川一本文科招生超出省控线16分,理科超出省控线12分,刷新记录。在四川美术类按综合成绩投档学校中,我校以678分的成绩位于全省第二名,仅次于川大;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类调档线分别超出省控线109分和121分,创下新高;建筑学首次作为重点本科招生,实际录取人数是最初计划的三倍。
前途漫漫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院系调整带来的诸多益处,一些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师资队伍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偏少;一些学院的学科建设还待从零起步,国家级科研项目偏少,教师研究团队建设亟待加强等等短板得以暴露。
面对这些问题,一些学院在积极思考寻求解决之道。“建筑学专业博士每年毕业生少,引进极为困难,建议学校采取特殊政策,以特殊人才方式引进。”这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提出的建议。
生命科学学院则提出“从学科、专业和课程三方面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全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整合科研队伍,努力形成结构合理、有较强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积极探索农业院校艺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凝练办学特色,加强‘涉农专业品牌’、‘专业技能品牌’、‘涉农优势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是艺体学院对未来的思考。
“一是对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请与写作的专门化培训,团结协作,整合力量,提高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力争在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上有新突破;二是鼓励新进年轻教师多争取横向合作项目,为申报省部级和基金项目奠定基础;三是切实加强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加强横向合作,力争在院地、院企合作上取得新成效,科研经费有新的突破。”这是食品学院拟定的发展思路。
“学院硕士点未取得突破,学院上下需要更加努力,同时也希望学校领导加以扶持,因为文法专业未得到实质性发展,川农就算不得真正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文法学院的呼吁。
总之,前途漫漫任重道远,要实现各个学院既齐头并进、又特色突出,既各有所长、又优势互补的局面,把我校真正建成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还相当考验学院、学校领导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
新建学院摩拳擦掌定规划
无论如何,前期院系调整积累的经验,为本学期刚刚新建的四个学院提供了重要参考,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们开始思考谋划如何更好的发展。
“学校把资源环境两个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一分为二,目的只有一个,做大做强学科。”资源学院院长王昌全表示,根据这一目标,学院梳理了人才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设立了5个系室,要求每个系室找准方向,全面规划各项工作。未来,学院将立足资源,从土地资源、土壤资源、微生物资源、肥料资源等角度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抓好资源规划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在保持过去横向项目的优势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国家级专项申报。此外,还要稳定教学质量,突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
环境学院的成立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它是目前全省唯一的一个环境学院。学院拟定了初步工作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取科研成果突破,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注重学院办学效益。学院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由教学科研型转向科研教学型,因而对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院希望选准突破口,让生态与环境两个一级学科达到均衡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经济学院已经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和新任系、室负责人会议,全面启动学院各项工作,学院的定位是教学型学院,所以,把本科教学工作当作了经济学院的中心工作,希望老师们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确保本科教学工作正常运作和平稳过渡。各系将进一步理清教师的归属,摸清师资缺口,尽快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管理学院院长陈文宽笑称自己从“大院”的院长变成了“小院”院长,不过这也正有利于学院轻装上阵,“可以认真专心把管理学科做得更扎实。”对管理学科的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学院已经有了规划:重点围绕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农业经营管理等加强研究,充分对接社会需求,为省市地方政府提供决策指导。此外,学院还将大胆启用年轻博士担任系室主任,为管理学院长效发展奠定基础。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或许,从较早分院的动科学院、动医学院、林学院、园艺学院当前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可以一窥这些新学院的未来。
其实,对于学院机构的调整只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整体部署一个点而已,在轰轰烈烈的学院调整同时,学校对一些管理机构也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整合,以适应“新常态”,促进学校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