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双支计划推进工作会。除了校领导和科技处负责人,参会人员包括入选2014年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第一到三层次的全部人员,第四到八层次优先考虑了年轻的代表。与会人员规模虽小,但也实现了全校所有学院(所)都有代表参会。
“是助推器,也是发动机”,党委书记邓良基谈到,双支计划对于刚起步的人来说是发动机,对于已有很好基础的人是助推器。双支计划的资助总额不断攀升,2014年超过3000万,学校愿意为有能力、想研究的人提供基础经费。
与会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要让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有劳动工具和经费支撑”的观点获得了第三层次代表、水稻所王文明研究员“点赞”。“双支计划对促进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对青年人才培养、团队梯队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说起自己能在回国第一年就在学校支持下组建团队,现在三年过去,团队已经取得了在本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成绩,他表示“这些与双支计划支持密不可分!”
“09年以前,我们整个团队的SCI总数才4篇,09年至今,我们已经有了68篇。”“09年以前,我们团队仅有学校双支计划五层次1人,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但现在则有二层次1人、四层次1人、五层次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对双支计划实施以来的巨大变化,特邀发言代表、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周小秋教授有感而发。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程安春教授表达了自己一定要“争取发言”的愿望,他认为双支计划解决了学校“动力”、“风气”、“论资排辈”、“发展纲领”、“团队培养和创新意识”、“安心坐冷板凳”和“突出重点与平衡发展”七个方面的问题。
在剑桥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杨明耀研究员笑称自己是学校的“老同志,新老师”。他表示,不仅自己所在的研究室,回来工作这几年看到、听到不少例子,双支计划确实激发了大家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激情。
“只要有想法就是可能实现的!”土木工程学院罗飞说,双支计划为他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基本保障,让自己有条件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在学术论文发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顺利入选第六层次。
院级专项的受益者、艺术与体育学院的董广辉直言很幸运。从事艺术学科的他学术研究能力较弱,受到资助后便发表了ISTP论文,申报的项目通过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中心评审。
“要惧怕一个人很容易,要尊敬一个人很难。”第二层次代表吴德教授希望通过双支计划的培养,让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具有高超学术水平的同时,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风格,才能得到应有的学术尊重与敬佩。
“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和条件,围绕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不急不躁,稳步前进,争取再上升一个层次。”第三层次代表卢艳丽信心满满。
层次代表的发言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第五层次代表、理学院赵小庆表示,对第四层次代表符书兰老师的发言印象最深,“像我们这种青年教师,除了双支计划的资助,其他经费很少,很多人应该都没有,所以希望在双支计划经费使用上更加灵活,比如可以给研究生发放补助。”
第八层次代表、旅游学院朱玉蓉则从其他老师的发言中听到了“要强化团队建设”的意见。她认为这对“提升年轻教师科研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进入团队后,研究方向有所改变的教师,能在新领域快速提升。”
“目前我的条件只够第六层次,当看到同龄人已达到第五、第四乃至第三时,我的科研动力更强,心中憋着一股劲,一心要赶上他们乃至超越!”说起双支计划,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尹华东感受到了政策的激励。
“双支计划改变了川农大!”科技处处长曾维忠一语点出双支计划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郑有良坦陈,当初制定双支计划时“没有想到产生这么好的效果!”“川农大最宝贵的是科研的火种,双支计划就是火上浇油,要让科研这把火在川农大烧得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