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3年9月份我校农业经济系的成立到如今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弹指一挥间,农经学科走过了她70年的辉煌历程。11月21日下午,农经学科发展70周年暨经管院建院30周年座谈会在雅安校本部举行。党委副书记庄天慧、副厅级调研员何临春、经管学院院长陈文宽、院党总支书记漆雁斌及老、中、青三代教师代表集聚一堂,缅怀艰苦奋斗的历史, 展望灿烂辉煌的未来。陈文宽主持会议。
学院老领导、老一代农经学科专家胡西如、何训坤、青柏林、陈树德、张远隆回顾了农经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畅谈一代代川农人对农经学科、经管学院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奉献。他们谈到,1943年9月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我校前身)农经系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涉及全国高等教育界的院系调整也随之启动,我校农经系于1952被撤销,只留下几位老师在农学系下设的教研组工作。1956年学校搬迁雅安独立建院后,学校成立了由9位教师组成的农经系,主要任务是为其他专业学生讲授有关农业经济管理的课程。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农经系生源主要来自雅安、乐山两地。1978年农经系设立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79年正式招收本科生。从此,我校农经学科呈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1983年,农经系(处级建制)分设农业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3个教研组,从外面多方调进教师,选留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到1986年全系教职工有42人,学生达300多。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撤系建院,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03年被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从农经系到现在拥有一级博士授权学科1个、二级博士授权学科2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1个、二级硕士授权学科5个、专业硕士学科2个,本科专业7个,跨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经管学院,一代代农经人共同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取得了辉煌成就。
回望历史,我校老一代农经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川农大精神”,为农经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老师们上班没有津贴,上课没有课时补贴,但是大家上课认真、工作敬业,一直无怨无悔。陈树德老师为了让助教傅晨学外语,不顾年事已高,独自承担了每年160个学时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任务。当时年轻的郭守前老师刚考完研究生,主动接过生病住院的陈昌平老师承担的专科班课程,还有50%的老师一个学期承担两门课程,虽然拿不到一分钱补贴,大家却为工作拼足了劲头。
上世纪80年代后,农经学科的学术梯队不论从队伍规模、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人员素质,还是从学科交叉、团结合作等方面均具特色,为社会输送近2万名农经管理高级人才,学科和学院的知名度逐年攀升。近年来,学校掀起改革的热潮,“一校三区”优势持续凸显,经管学院因时、因地、因势创新管理,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不断增加,数篇SSCI论文相继问世,王芳、李冬梅等年轻一代专家正在崛起,汪洋、钟铭洁等学生中的“牛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一切来之不易,自豪但不自满。与会人员对学院和学科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希望与建议。比如,要继续把培养学生成才放在首要位置;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教师加强学习、调查、交流等工作;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育人。
与会人员在座谈中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是一项重要工作。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推动农经学科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15项重大改革,上面很多内容涉及农业经济领域,教师们必须认真消化吸收,要将内容带到课堂上,讲给学生们听,把重大改革举措装入学生的大脑,让我们的学生与时代同步,成为优秀的农经人才。
庄天慧感谢老前辈们对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奉献,认为各项成绩是一代代农经人励精图治、薪火相传所得,我们要饮水思源、心存感恩。教师们要在思想道德、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上起到表率作用。要横向比寻找差距,增加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与时俱进谋划好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