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部门新闻

都江堰校区融入一校三区大格局学科发展谱新篇

点击数:2013-11-07 00:00:00 来源: 都江堰校区

  体制融合事业兴
  ——都江堰校区融入一校三区大格局学科发展谱新篇
  
  2010年11月,都江堰校区3个学院升级为正处级建制。三年来,在学校“毫不动摇地推进校区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心下,校区与学校管理体制不断融合,学院抓住契机突破发展瓶颈,奏响了一支学科进军曲。
  凝聚专业特色,绘制学科蓝图
  翻开三年来的招生目录,展现出学院快速调整、凝聚特色的清晰脉络:
  城乡建设学院保留了原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技术方向),新增了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三个专业,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方向)相互支撑的土木工程学科群。旅游学院先后申报了产品设计、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本科专业,走出了旅游开发与农业资源相合的生态旅游路线。商学院根据学校整体专业结构安排,充分整合经济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的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经济管理、商务信息、基础科学三个系专业实力不断增强。
  “学院现在三个学科群就像一幢连排别墅,土木工程是右侧这幢,建筑学是左侧这幢,连接他们的就是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这类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建设学院院长廖邦洪这样比喻道,跳出了自家水井的狭隘视野,学院开始从学科的角度思考专业的发展,资源的整合。“按照学校的布局,土木工程与建筑类学科型框架基本完工了,剩下的就是装修了。”在学校一校三区的布局调整中,学院找准定位,思考着学科蓝图,如今,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方向基本一致,学科发展所依靠的支撑专业逐步完善,学科梦也渐现通途。
  “学院升格为正处级建制,给了学院更大的主动性思考空间。”旅游学院院长杨启智对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旅游学院现在要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生态旅游特色。”得益于学校对学院的扶持性政策倾斜,学院连续两年成功申报新的本科专业,旅游产品设计方向更是在省内高校中首开先河,让同类高校的旅游学院羡慕不己,学院结合学校“农”的特色,依托都江堰的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向创新探索。
  “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商学院。”商学院院长吴秀敏说,尽管学院承担着60%的基础课课程,但学院不断引进与教学、学科发展需要的师资力量,在经济管理、商务信息类专业上集聚优势,和其他学院互享资源,联手共建,几年来,学院在硕士学位点上有了起步,拥有农业信息管理、农业推广(专业学位)2个硕士学位点,如今,学院正着手和旅游学院、经管学院合力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加强学科引领。
  突破师资瓶颈,培养科研队伍
  长期以来,师资力量就是制约都江堰校区发展的瓶颈之一。博士稀有,高级职称的师资队伍也十分欠缺。在学校人才强校总体战略部署下,“需要引进的基本都审过了”,都江堰校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三年来,校区共引进50余人,博士学历就占了一半,通过深造取得博士学位的另有9人。
  这一大批新鲜血液的加入为学院发展带来活力。新进教师在专业负责人中占到了65%,成为专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社科联项目,教育厅课题,省级科研项目,尤其是院级专项,给我们这几个底子薄弱的学院有所倾斜。”3个学院对此都颇有感触。学校两年投入7000余万元(4年共计1.28亿元)投入“双支计划”和“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大力度的科研支持和政策扶持,激发了学院做课题搞科研的兴趣。
  “有仪器,有设备,氛围也好,连论文刊发版面费都给报销。”城乡建设学院新进博士王朝令工作不到半年,就有1篇文章为CSCD数据库收录,还完成了三篇论文也准备年前发表。学院组织纵向课题研究讲座,让科研带动教师的个人成长。2012年,罗鸿兵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今年,学院又在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突破。
  “2012年一年,学院就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立项资助。”旅游学院行政办主任魏俊益统计着。学院三年来引进17名博士,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超过院系教师队伍一半。教师梯队更加完善,相近专业点的老师通过带研究生凝聚科研团队。今年学院CSSCI收录的已有7篇,完成1本教材、1部专著。学院教授人数就从三年前的“0”跃增到4人,邹立扣还因科研成绩突出破格提拔为教授。
  “学校发展需要科研,学科发展需要科研,个人的快速发展最需要科研”,今年学校科技大会上校长郑有良说。学校不断完善修订职称评审,业绩评分,津贴奖励等一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教学科研成果与个人发展紧密相扣,引导着学院从盲目跟风数量,转变为以质量为风向标。
  “要把教师培养成导师,本科生导师培养为研究生导师,讲师培养成教授。”商学院院长吴秀敏说,学院大胆任用青年教师,同时也花大力气培养。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陆续加盟学院,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学校211平台到省内外深造,到高端学术论坛上开眼界。“‘双支计划’有专门的博士专项,对于刚毕业的博士启动科研很大的帮助。”商学院经管系主任邹芳博士进校刚两年,上学期他到南京大学参加了培训,见到了学科“大腕儿”。近两年来学院出国进修教师2人,攻读学位的教师4人,历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纵向项目以及地方横向合作项目70余项。
  打造实验平台,升级学科实力
  “人才再好,没有设备和平台也难以发挥作用。”城乡建设学院郭子红博士说。纳入学校整体部署考虑后,校区在平台建设上得到关注。
  “今年学校又投入500万灾后重建资金,批了240万用于建厂房……”城乡建设学院副院长朱占元列举着学校对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支持。灾后重建后,城乡建设学院打造了农林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工程管理实验室和城乡规划与设计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设喜讯频频,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两个专业获得国家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点建设项目支持,土木工程又成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计划”支持发展专业。今年,学校把学院结构工程实验中心纳入都江堰校区校园规划版图中,实验设施不断完备,科研平台层层升级,为学科发展、社会服务铺垫了基础。2011年,土木工程被学校确立为校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今年,学院获批村镇建设防灾减灾四川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筑成援助灾区重建的后方平台。
  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下,我校通过审定挂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示范单位”。旅游学院结合课题、项目,升级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建设了灵岩山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实习酒店等2个校内实训基地,与省内外近30家企业、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建立了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依托于学校多学科的综合平台,商学院通过协同加强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商学院在学校多学科的平台上,向其他学院寻求资源融合,促进共同发展。今年,商学院发挥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的优势,和艺体学院共建的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传播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共建共享,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搭好跑道。
  在学校的一校三区的格局调整中,校区抓住发展契机,锤炼师资,开展科研,凝练学科特色,为下一步跨越划好了崭新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