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部门新闻

我的同学周开达

点击数:2013-07-23 15:29:03 来源: 水稻研究所


   本网编者按
令人敬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我校周开达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0日11时27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1岁。

  惊闻先生仙逝, 周开达院士生前同事、好友、晚辈、弟子们,哀从心生,悲痛不已,含泪举笔追忆先生的正直为人、严谨治学、勤奋执著和谦谦风骨。

  一代大师光照人间,其事业将永垂不朽,其英名将流传千古!

…………………………………………………………………………………………………


    1956年9月初,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270名新生,从报名四川大学农学院,而被四川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成为川农大独立建院首届学生。在偏僻艰苦的雅安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我和周开达不同一小班,相识在1958年2月我们下放天全思经乡民主村劳动锻炼时。1965年他参加稻作室水稻杂交育种开始,从70年代初,他担任稻作室副主任、稻作研究室主任、水稻研究所所长。同在水稻所工作,他是我的领导。他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和教学工作,我参加水稻耕作栽培教学、科研、推广工作。半个世纪已过,近30年来,他对水稻研究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在科研上不断探索、勇于攀登、思维开放。在水稻科研上新领域开拓视野,“活着就要对人们做有益有意义的事”。这是他的座右铭,他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被人们熟知,但他点点滴滴地鲜为人知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

  经历1957年席卷全国的反右派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部平反),年底党中央决定、要求知识分子(大学生)下放农村劳动锻炼,改造思想。1958年元月底,农学院党委决定在全院四个专业抽调120名学生和5名老师(李实蕡参加)率先下放雅安天全县思经乡民主等六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达11个月锻炼历程,成为农村初级合作社的一名新社员。1958年在我国掀起的“三面红旗”、“大跃进”的年代,9月初在全国开展大炼钢铁、大炼钢运动,特别是提出的赶超英国的口号下(钢产量达1500万吨每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土高炉”建成。修建“土高炉”炼铁炼钢,天全县在思经乡鱼泉村为重点的“小高炉”炼铁点,修建“土高炉”要砖块,砖从何来,只能从离鱼泉村5公里远的民主村搬运,当时没有乡村公路,全靠人工往返5公里路,在崎岖的山路背运,乡政府与指挥部决定抽调农民和川农学生参加,并决定参加背运的人,每天至少要往返7-8次(约40公里),一次负重80斤(15匹砖),周开达参加此行列,他以每天往返10次约50公里、负重100-110斤(约20匹砖),在竞赛的光荣榜上,天天榜上有名,并多次受到指挥部的表扬,充分显示他劳动锻炼中态度和成绩,成为众多同学的榜样。两个月的大办钢铁,以“得不偿失”而结束。同学们又回到了下放的所在村组的农民家参加秋冬播种。11月初开展的以“以深耕为中心、亩施万斤肥”。小麦亩产千斤的试验田劳动、提出“高产放卫星”的口号。农学专业60位同学全部参加,每天挖地背肥料的劳动达一周。周开达在劳动中以背草粪(牛圈中,牛粪和青草在牛踩、压腐熟的有机肥)在距百米外的牛圈到试验田一次背320斤草粪的记录而轰动,(是争分夺秒搞竞赛的活动下),当时的强壮的农民也只有2-3位可以达到这一水平,再次见得了他的风采和他对劳动的态度。民主村党支部书记杨大忠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第一次听到基层的书记对川农学生的评价“老社民应该向新社员”学习。11月20号,我们经历下放的同学经过锻炼返回学校。

  1959年春,我们下放的同学集中进行补课学习、在课余进行了水稻高产试验、以周开达为组长的指挥者。他请教了杨开渠教授,他提出“深耕不打乱土层、分层次施肥”主要的高产栽培技术、尽管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因高杆水稻品种(雅安铁杆芦)产量潜力,抗倒性弱、施肥偏重、效果欠佳。周开达从中总结出“要遵循作物生长的规律、结合科学施肥、主观愿望不等于获得成功的效果”,他汲取了有益的教训,正如我院第二位院长杨允奎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为育种家,首先是一位栽培专家”。周开达从中得到清醒的启示。

  周开达是我们同届同学中最棒的一员,他长期担任班级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他不善言辞,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思维开放,1960年元月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分配在农学系遗传教研组担任教师。

  1963年4月,雅安县工会组织长跑竞赛、从雅安羌江路工人俱乐部为起点,跑到金凤寺公园山顶,全程约6000米,周开达代表学校参加,在数百名参与者中他夺得冠军,第二年,他又参加获得亚军,坚持锻炼,只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是他的习惯和风格。

  1965年,李实蕡老师从非洲马里共和国援外工作结束回国,担任稻作室的主任,他带回西非种植的品种(冈比亚卡等),将栽培为主的研究方向转为开展水稻育种为主攻方向,周开达凭着他在下放期间(与李实蕡老师同时下放在一个农业合作社),及返校后的种种表现和成绩赢得了信任,李实蕡指派他参加水稻育种工作、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生涯。

  冈、D型三系杂交稻培育成功使周开达而闻名,但他的小发明使众多育种者不知。1970年后,周开达通过实践和扎实的功底,他在品种杂交的方法上,将“传统、繁杂、效率低、结实少”的“温汤杀雄法”改成“剪颖去雄法”,他称之为“花前快速剪颖去雄法”,1972年在四川省科委主办的刊物上公开发表而被广泛采用,使众多的育种者使用,由于是非个人署名,许多人并不知道是周开达同志的小发明,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70年代中后期,杂交水稻在我省迅速发展和推广,为了防止三系亲本的退化而影响质量和产量,在周开达的倡导和组织下,编著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提纯技术程序”科普丛书,在全省推广。这对当时我省杂交水稻的推广从理论上充实了基础知识,1980年5月,由四川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5000册,对提高杂交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有时代性的重要性贡献。

  四川省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于1976年12月在海南岛南繁期间由川农大水稻所周开达、孙晓辉、黎汉云等与省种子管理站、省少数县级种子公司发起而成立的一个民间协作组织,是“产、学、研”的一个典范,其成员单位遍布南方诸省一百多个种子公司和育种机构,成立25年之久,规模庞大,是全国少有的,在冈、D型杂交稻科研协作、示范推广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对四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成长壮大贡献也十分突出,这一成就将载入史册。

  作为周开达的同学之一,和他共同学习同事40余载,他是一个讲情讲义,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好同学,不论在何时,他对人谦和,对待他人胜过自己。举一个例子说,他家的保姆全香是他五十多年前下放天全农户家“阿哥”的后代,他们两家几十年如一日,向一家人一样亲,并一直资助全香子女读书,这是水稻所尽人皆知的事情;他们结下的情谊令人敬仰,在下放师生百人之多的今天,他算是一个讲情讲义的典范,这个例子看出他的人品和本色。

  1995年是水稻所迁温江后最困难的年代,四川省负责文教工作的徐世群副省长,冒雨来所开办公会议,周开达汇报工作后,仅向徐副省长请求解决科研实验大楼,及对有贡献的农民技术员高克铭农转非工人编制的问题,徐省长答应予以解决,日后实验大楼动工修建完成,高克铭农转非的编制问题一解决,当时很多同志不予理解,水稻所诸多情况如住房困难、生活设施差、试验田建设有待改善,周所长不向省长要求,而只提上述两个问题,事后理解他是一心为科研,一心为有贡献的人而奔忙,通过这次的汇报会深深的理解周开达关心科研、关心他人的品质。

  岁月流逝,周开达同志许许多多往事、鲜为人知动人的事情无法一一讲述,但他心灵美、人格美、只能随着我的年龄的增长而深深的留在我的心中。

    (作者:田彦华,我校水稻研究所栽培耕作研究室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