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早日实现“川农梦”
2013年科技工作大会召开
5月10日,学校召开2013年科技工作大会,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4年来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加快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建设步伐。
全体校领导,全体处级领导干部,校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在职正高级职称人员,入选2013年学科建设双支计划各层次人员(含引进人才),离退休教职工协会、老科协、关工委主要负责同志,科技处、农发院、财务处和校区财务部科级领导干部,科研助理代表,研究生代表,本科生代表。
党委书记邓良基对科技工作作了三点强调:全校的科技工作要“抓机遇,主动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转观念,不断激发科技工作生机活力;提质效,全面提升科技工作能力水平。”
邓良基从“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协同观念”、“不断强化改革意识”、“更加注重内涵导向”、“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服务发展能力”9个方面对全校科技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邓良基指出,要根据国家教育、人才和科技规划,深刻分析学校科技工作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坚持“三进”、“三紧跟”和“三适应”的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做好学校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在大局中凝聚共识,在发展中找准定位,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观念,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开创学校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副校长朱庆代表学校作了题为《创新驱动 服务发展 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的大会报告,对学校4年来的科技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对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工作作出部署。
报告称,2009年以来,学校深入贯彻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把握科学研究这个强校之路、社会服务这个兴校之策,坚持把学术为天的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各方面,按照“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人才支撑”的基本思路,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科技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这四年来学校共投入6000万元实施“211工程”科研平台建设计划,先后组建6个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和实验中心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科研项目经费跃上新台阶,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26项,到校科研项目总经费5.37亿元。科研成果产出实现了新突破,四年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9项(次),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在SCI、EI和ISTP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1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年均增幅达30%;出版学术著作79部;审定新品种(系)与新兽药93个;新获授权专利249项。科研机制改革呈现新气象,完善科研工作业绩评分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有得激发活力的激励机制。哲社科学研究迈出了新步伐,获省部级哲社奖励14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0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项;累计到校项目经费995.38万元,年均经费增幅30%以上;出版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804篇,其中SSCI收录论文8篇、CSSCI收录论文180篇;一批哲社成果等被有关党委政府采纳应用;学校社科工作获上级部门表彰。
二是致力服务发展,成果推广转化成效显著。四年来学校加快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深入拓展科技服务模式,逐步完善科技服务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20余个省市区推广科技成果400余项(次),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2012年经教育部和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10所高校之一。
三是人才支撑,科技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四年来学校人才引进成效显著,人才水平全面提升,人才活力充分焕发。
但报告也分析认为科技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能力仍待增强;成果转化尚需加快,服务水平仍待提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拔尖创新人才数量不足。
大会报告从“建设创新团队,全力构筑人才高地”、“ 强化平台建设,努力夯实条件基础”、“ 面向重大需求,极力提高科技产出”、“ 推进多元协同,着力完善科技体制”、“ 注重特色发展,大力繁荣哲社科学”、“ 优化学术环境,奋力营造创新氛围”6个方面对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作出部署。
预防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贾仁勇、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昌全、园艺学院副院长汪志辉、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文宽、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陈其兵分别介绍了该院科技工中社会服务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绩。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敏介绍了研究院建设情况。科技处处长曾维忠对科技工作文件修订情况作了说明。
全体参会人员分成9组对大会报告、《科技工作管理办法》、《学科建设双支计划》两份征求意见稿踊跃讨论,认为这4年学校在科研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惊人而令人振奋,“双支计划”已经让全校形成人人重视科研的良好氛围,并且评审工作严格、认真、公开、公正,师生反响好。代表们认为,大会主题报告客观务实地总结了过去四年人事工作取得的成就,客观准确地分析了存在的不足,科学全面地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提交讨论的两份文件科学地顺应了学校贯彻发展需求,进一步体现了“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能够持续加强科研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会的召开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举措。与会代表们还就文件相关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各组召集人汇报讨论情况后,校长郑有良深情回顾了我校搬迁雅安“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办学历程。
他语重心长地谈到,我校成为了首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95所高校之一,首期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主要就是依靠了科研;我校有一批老一辈知名专家,又有了一批中年杰出专家,目前一大批30岁左右的优秀青年学者正在快速成长,学术队伍建设的突出成效主要还是依靠了科研;我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还有提名5篇,6个一级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突出成绩仍然主要是依靠了科研;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学校发展需要科研,学科发展更需要科研,个人的快速发展最需要科研。
郑有良强调,创业难,守业更难。生存难,发展更难。在学术人才成长的路径上,学校极力倡导协作创新的集体英雄主义,同时我们也宽容突显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成功了当然就是英雄。学校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要依法依规查处学术腐败。学校反对牺牲别人成就自己的行为,互帮互助共同协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继往开来新的征程上,学校要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学术为天,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更好更快科学发展,构建自由包容、和谐美好的四川农业大学而共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