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与“川农大精神”》 教学大纲
导论 大学·文化·精神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历程;理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理解校史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内容;理解“川农大精神”作为川农大校史文化精髓的意义。
课时分配:2课时
学习重点:大学精神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川农大校史与“川农大精神”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大学与文化
(一)关于大学
(二)关于文化
1.“文化”的字源学考察
2.文化的定义
3.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三)关于校史文化
二、大学校史文化与大学精神
(一)大学的历史就是一种文化
1.悠久的历史渊源延续了大学的文化传承
2.长期的办学实践迭加起大学的文化积淀
(二)大学精神
三、“川农大精神”——川农大校史沉淀出的文化精髓
(一)爱国主义是川农大永恒的底色
(二)艰苦奋斗是川农大优良的传统
(三)求实创新是川农大不竭的动力
第一章 薪火相传的百年川农
教学目的:了解校名更替的时代背景,了解学校百余年办学历程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
课时分配:理论课时2课时,自修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学校百余年办学的大致历史脉络
教学内容:
一、历史沿革概述
(一)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06-1911年)
(二)四川高等农业学校(1912-1913年)
(三)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4-1926)
(四)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1931年)
(五)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1935年)
(六)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1949年)
(七)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1956年)
(八)四川农学院(1956—1966年)
(九)“文革”浩劫,八年停止招生(1966-1976)
(十)迎来发展的曙光(1977—1985年)
(十一)辉煌的四川农业大学(1985至今)
二、校史演进特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三、百年变迁中不变的精神守护
第二章1906年—1935年:在救亡图强时代中诞生与成长
教学目的:了解学校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学校早期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理解民主革命时期学校艰难办学历程,理解学校为国家、民族振兴承担的历史使命。
课时分配:理论课时2课时,自修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四川通省农业学堂的成立及其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
一、兴中华之农事:四川通省农业学堂(1906年—1911年)
(一)清末亡国灭种的危机使我国开始出现了一股改良社会,要求通过农业进步寻求出路的思潮和声音
(二)通过发展农业改良社会呼声的涌动,促使了清末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
(三)四川的新式农业教育,随着政府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迫切需要和全国创办新式学校的浪潮,也在19世纪末开始兴起。
二、鼎新革故中的两度变迁:从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到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1926年)
(一)诞生在民主共和潮流激荡中的四川高等农业学校,以川省地区的农业发展为目标,为地方农业输送人才
(二)在军阀混战,民生凋敝,整个四川教育处于困境中的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矢志不渝苦苦支撑着四川的现代农业教育。
三、首次加盟四川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27年—1931年)
(一)首次并入四川大学,成为公立四川大学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时期,形成了学校早期的民主治校办学和争取自由进步的传统。
四、在分批整顿中独立建院:四川省立农学院(1932年—1935年)
(一)国家民族面对外敌入侵,地方军阀混战,动荡的局势中四川省立农学院成立起来。
(二)虽然艰难,但四川省立农学院仍在老一辈农科教育者的坚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五、不该被遗忘的三个名字:许涵度、凌春鸿、王右木
(一)许涵度
(二)凌春鸿
(三)王右木
第三章 1935—1956年:新旧中国时期的廿年川大情缘
教学目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学校发展历史,了解为新中国牺牲的杰出校友事迹。
课时分配: 理论课时3课时,自修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时学校发展情况;“江姐”事迹
教学内容:
一、重教务实的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35—1949年)
(一)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的建立和发展
1.农学:川大“最强的学科”
2.办学成果显著
(二)治学不忘救国的川农先贤们
1.农学院学生李实育与“李实育事件”
2.农学院李相符教授身陷“三教授事件”
3.农学院师生参与“四·九运动”
二、共同开启的新一页:四川大学农学院(1950年—1956年)
(一)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与院系调整
(二)以俄为师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三、莫谓书生空议论 头颅掷处血斑斑——二十年里的川农大英烈
(一)江竹筠
(二)黄宁康
(三)何懋金
(四)胡其恩
(五)张大成
(六)杨家寿
(七)曾廷钦
第四章 1956—1985年:西迁雅安的四川农学院
教学目的:了解学校西迁雅安后如何在艰难环境下独立办学,了解改革开放后学校发展的成就。
课时分配: 理论课时3课时,自修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独立建院后学校早期三位院长“三杨精神”的开拓者精神
教学内容:
一、从迁校雅安的独立建院到文革爆发(1956—1965年)
(一)是否迁校雅安的激烈争论
(二)四川农学院独立建院
(三)“向科学进军”——从蛰伏中复苏
(四)整风和反右时期的错误处分
二、十年凄风苦雨中的执着坚守(1966—1976年)
(一)险些消失的四川农学院
(二)在困境中的执着坚守
三、在科学的春天里恢复与发展(1977—1985年)
(一)恢复高考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推进教学改革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四)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五)促进对外学术交流
(六)强化科技推广工作
(七)77级、78级的奋斗与拼搏——杰出校友的集中爆发产生时期
四、川农“三杨”的故事——杨开渠、杨允奎、杨凤
第五章 1985—1999年:跻身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之列的川农大
教学目的:了解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意义;了解学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课时分配: 理论课时3课时,实践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学校是怎样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的。
教学内容:
一、夯实办学基础 全面推进改革(1985—1992年)
(一)四川农学院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二)江泽民来校视察
(三)办学水平位列省属高校前茅
(四)2项国家发明一等奖彰显科研实力
二、抓住机遇 趁势而上 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1993—1999年)
(一)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进入“211工程”建设
(二)“211工程”建设成功立项
(三)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三、大力营造良好环境 创造留学归国奇迹(1985-1999年)
(一)薪火相承的“川农大精神”,是归国人员爱国爱校的原动力
(二)学校对广大留学人员的信任和关心,是归国人员爱国爱校的不舍情怀
(三)学校为广大留学人员创造的良好机制,是归国人员爱国爱校的梦想舞台
(四)学校引以为豪的“人和”氛围,是归国人员爱国爱校的心灵家园
第六章 1999——2010年:新世纪“一校三区”的川农大
教学目的: 了解新世纪学校的发展,结合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深刻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了解“一校三区”的定位,了解学校今后的发展思路,清楚“川农大精神”在这一阶段的传承与表现。
课时分配: 理论课时3课时,实践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一校三区
教学内容:
一、 从四川省林业学校的并入到百年华诞:2000—2006年
(一)学校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我校
(三)本科教学评估获优秀
(四)百年华诞盛世庆典
1、团体操表演和校庆文艺晚会凝聚汗水
2、晚会上未了的心愿
3、校园人文地标
二、灾后异地重建的悲壮与豪迈:2007—2010年
(一)学校工作再获肯定
(二)全面投入抗震救灾
1.雅安校本部积极投入抗震救灾
2.都江堰分校全面投入抗震救灾
3.谢谢你,校友
4.都江堰校区的定位逐渐清晰
(三)援建灾区显真情
(四)异地灾后重建的悲壮与豪迈
三、成都校区的启用是川农大校史上的崭新里程碑:2010年至今
四、新世纪中的新征程 新征程上的新变革
第七章 川农大校史也是一部“川农大精神”的孕育与养成史
教学目的:了解“川农大精神”的形成过程,理解“川农大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刻领会“川农大精神”在承袭与创新川农大先进大学文化,发挥教育熏陶、凝聚感召、激励引导的作用;了解体现“川农大精神”的杰出师生人物。
课时分配:理论课时3课时,实践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川农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内容:
一、“川农大精神”的挖掘、提炼与宣传
(一)“川农大精神”的挖掘
1.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
2.辉煌事业源自宝贵精神
3.优良办学传统升华学校核心精神
4.“三杨”精神的奠基
(二)“川农大精神”的提炼
1.“川农大精神”的命名
2.“川农大精神”内涵的界定
(三)“川农大精神”的宣传
1.领导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报告会催人奋进
3.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4.社会高度认可
二、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川农大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积淀
(一)新一代川农大人对爱国敬业传统的传承
1.对留学归国人员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信任
2.创造和谐创业环境,吸引留学人员的回归
(二)川农大人在新时代对艰苦奋斗的弘扬
(三)科学研究甘为人梯
三、服务社会方能领跑社会:“川农大精神”在服务“三农”中赢得美誉
(一)校地合作,推动农业科技转化
(二)发挥优势,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三)以“川农大精神”培养心系“三农”、服务西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川农大精神”人物剪影——周开达、荣廷昭
(一)中国水稻亚父——周开达院士
(二)西南玉米之父——荣廷昭院士
第八章 新时期“川农大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精神特质
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川农大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了解“川农大精神”的时代内涵特征。
课时分配: 理论课时3课时,实践课时1课时
学习重点:“川农大精神”育人体系
教学内容:
一、精神特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统一
二、时代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铸魂内核
三、以“三风”建设持续推进“川农大精神”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