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

校园文化

牢记嘱托 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建新功——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五周年之际

点击数:2024-09-04 18:58:44 来源:

“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希望涉农高校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栉风沐雨秉初心,踔厉奋进向未来。五年来,我校师生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奋力投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高质量推进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大建设,以实干实绩实效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在听取学校马均教授汇报后,对以马均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给予高度评价。

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重点在粮食安全、健康养殖、智慧农业、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布局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学科专业集群,强化优势引领、特色支撑、交叉融合,做优农科专业、做强工科专业、做特人文社科专业、做精理科专业。”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重要基础。8月27日,第十一届党委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提质增效注入“强心针”。

近年来,学校立足农林学科优势特色,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和调整专业设置。近5年增设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工程等新农科专业7个,停招专业19个。改造升级现有涉农学科,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重点谋划农科类专业、涉农工科类专业和涉农经管类专业35个。学校ESI前1‰学科增至2个,前1%学科增至10个,新增博士学位点3个、硕士学位点5个,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8个,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瞄准“三升三降”,学校持续实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行动、国际化办学“SAGE”计划,构建起高质量育人体系。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登峰计划”,在农业生物基础等领域探索1年本科通识、2年本科专业、2年硕士和X(3-5)年博士教育,完善“本硕博”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助推学子成长成才。

除了知农,还要爱农。为厚植爱农情怀,学校大力弘扬“川农大精神”,贯穿服务乡村振兴、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一主线,实施十大“育人工程”,构建起具有川农大特色的“1+1+N”三全育人体系。无论是全体校领导齐上讲台,为所有本科生讲授《大国三农》特色思政课,还是10余本校史文化系列书籍,20余个以学校英烈校友、周开达院士、扶贫先进人物等事迹创作的舞台文艺作品,由原学校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校史馆馆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构成的“川农大精神”宣讲团……都为每一位学子“烙”上深深的川农印。学校还发挥崇州现代农业基地育人作用,建立特色耕读教育基地,从2022年起,全校所有农学学位学子均需到基地参与耕读教育,在实践中增强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精心培养结出累累硕果。学生三农情怀更深、为农意愿更浓、奉农精神更强、事农能力更高,投身基层一线学生比例显著上升。五年来,毕业生中75.15%选择西部地区就业,其中川渝地区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大学生村官占全省50%。全省40%驻村第一书记、90%驻村农技员来自学校毕业生。在这些投身“三农”、扎根基层、服务西部的中坚力量中,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勇、全国劳动模范段丽丽、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刘仙、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杨媚、全国乡村振兴先锋标兵马晓丽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杨海等典型人物,成为我校培养有“三农”情怀、健全人格、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四有”新型人才的优秀代表。

社会服务,做出强农兴农贡献

“请总书记放心,让中国碗装中国粮,我们有信心有底气!”马均教授誓言铿锵。以马均教授为代表的川农人牢记嘱托,主动担当,切实把总书记对农业农村的期许、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对农业院校的关怀转化为推动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大的作为贡献,服务于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通过实施校本级服务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行动,学校瞄准成都、眉山、凉山、巴中等重点区域,共同打造“天府粮仓科技攻关样板田”10个,服务面积超100万亩,牵头建设温江、崇州、邛崃等地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区。其中以陈学伟、李仕贵、任万军为首席专家的科技服务团,对口支持东部新区、崇州、大邑三大区(市)县5个十万亩,26个万亩粮油园区的建设,共同打造“天府粮仓核心承载区”样板田。在川东北经济区(巴中、达州、广安市)共同打造“天府粮仓集中示范区”样板田5个,服务面积35万亩。在攀西经济区与凉山州,共同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第二粮仓”。哲学社科研究紧密围绕粮食安全和天府粮仓建设等重大战略,获批国家粮食安全与天府粮仓重点实验室,积极承担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涉及粮食产业链的重点咨询课题,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智力支撑。

在举世瞩目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学校以对口支援雷波县、前锋区为重点,实现了对四川省88个贫困县(区)科技帮扶全覆盖,实施扶贫项目100多个,示范推广“五新”技术200多项(次)。学校先后获得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人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相关扶贫案例4次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及四川省典型案例。

面对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学校持续发力,重磅推出《四川农业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社会服务支持计划》等方案,不断探索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川农大模式,打响川农大品牌。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建科创农庄等成果转化平台248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1000余项,培训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带头人2000人,入选全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高校。深化与成都、雅安、广安和重庆等地市,西南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高校,五粮液集团等企业合作,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贡献川农大力量。

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

作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学校近年来聚焦核心种源、无抗绿色高效养殖等“卡脖子”难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提升重大基础和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为核心,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技支撑。

拿出“硬核”科技,川农人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近5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3项,其中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天府黑猪、天府黑兔、天府农华麻鸭等130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同比增长195.5%。仅2023年,我校就有31项技术入选四川省年度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占全省主推技术的27.9%。“宜香优2115”等10个品种成为全省主导品种,覆盖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水果、中药材等种类。主推品种水稻“宜香优2115”、玉米“川单99”,推广面积均居西南地区第一。自主研发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助力四川大豆产量由全国第12位提升至第3,不仅在全国重点推广,还在巴基斯坦、加纳等国家推广应用。水稻高产和抗病协同理论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

学校还着力建设一批更高水平创新平台,获批西南地区首个农业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重实验室”,首个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揭牌,推动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在玉米等领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广东省农科院共建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西南森林与草原生态防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林草学院等省部级创新平台24个。成立天府农业国际研究院,推动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科技攻关平台体系。学校还出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构建具有巴蜀风格、川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川农人一直在行动。“从亩产500斤提升到3000斤!”凉山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师生以实际行动实现了“让彝族同胞吃上不发芽的土豆,种上高活力的种薯,卖出高效益的‘金蛋蛋’”的诺言。这是学校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路径、模式和载体的成功案例之一。通过新建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教授工作站及博士工作站等方式,学校与新希望、铁骑力士等6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持续深度合作。大北农集团、中国电信分别出资1亿元与学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实验室。落实教育部与西藏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川藏高寒地区现代农牧产业联合创新实验室。

佳绩连连,捷报频传。学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新增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46人次,省部级人才164人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清华、洛桑江村,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震,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等领导先后到学校或基地考察,均对学校事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使命接续新担当。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一流农大,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耕耘不辍,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