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校园文化

水稻专家的“三级跳”——记川农大水稻所所长周开达教授

点击数:2013-04-10 11:21:56 来源: 《四川日报》,1998年9月4日3版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带头人周开达教授由于在水稻育种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久前被省政府推举为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周开达教授从60年代起,即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杂交水稻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取得诸多建树。他培育的·D型杂交稻已累计推广2.5亿亩,创经济效益267.8亿元。1988年,周开达教授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2年获省政府重奖。他还相继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今年他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周开达搞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敢闯禁区敢为天下先。经常挂在他嘴边的话就是难道外国人做不出来的我们就不能干了吗?凭着这股劲,他在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开拓前进,实施连续不断、大跨度的三级跳,成功地跨越了三大步——

他跨越的第一步,是70年代研究培育成功的·D型杂交稻系列

30年代初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周开达,童年即饱尝饥饿的滋味,50年代他在农村工作期间,就致力于提高水稻产量的探索,试种双季稻获得成功。1956年,他考上了四川大学农学院(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的得意门生,从此立下了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水稻事业的雄心壮志。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两派武斗战火纷飞的岁月,他都不为所动,埋头搞科研。那时,一无钱二无人,搞水稻研究,从犁田、栽秧、田管到收割等农活都得自己干,他和同事们硬是撑了下来。

1969年,周开达在他从事的常规育种工作中,发现了数份高不育的杂交后代,按常规要求应予淘汰,而他却灵机一动,把不育这一不利性状看成了使水稻易于杂交的有利因素,自此,他闯入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研究的国际禁区。此项目国内外尚无研究成功的先例。周开达偏不信邪,他仔细分析了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正确的路子。终于,由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育成的首批不育系冈朝阳1A、冈二九矮7A”1974年培育成功,并很快育成了冈朝2324、冈矮1等强优势组合;随后,又以同样的方法育成了“D63D10D型强优组合。1988年,他的这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在水稻科研中终于成功地跨越了第一步。迄今,·D型杂交稻已成为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省广大中稻区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2.5亿亩,增产稻谷187.5亿公斤。

为了国家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80年代后期,周开达迈出了千方百计提单产的科研第二步。他针对四川日照少、能量低、穿透力弱,盆地内风速小、湿度大等诸多不利超高产育种的情况,选择了唯一可行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的研究路子。按照这条技术路线,90年代相继育成了汕优63”。目前重穗型杂交稻已开始向实现生产运用转化,年推广面积400多万亩。

在进行第二步跨越的同时,周开达教授又瞄准了更深层次的第三步研究——无融合生殖研究。经过10年的基础研究,已初步育成了一批比汕优63”显著增产的永久性杂交稻,现正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01年可大面积种植,应用前景广阔。

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稻田面积日益缩减,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周开达教授正以他为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作出的巨大贡献,实践着人民要我学科技,掌握科技为人民的诚挚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