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骄阳似火。在温江县坝子的一块稻田里,一位白发老人正在稻田里仔细观察一株株稻穗,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打湿了衣衫,他却忘了擦上一把。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67岁的老教授周开达。这是8月17日下午。上午他刚参加完首届四川科技杰出贡献颁奖大会,下午就一头扎在试验田里,对他来说,稻田就是他的生命。
周开达搞水稻搞了44年,他主持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开辟了不育系选育的新途径,他主持培育的冈·D型不育系是我国生产上应用的四大不育系中的两个,这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此外,他主持创造了两系杂交稻育种工程,解决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选育的难题;他主持创造了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工程,选育出了一批适合盆地种植的结实率高、籽粒饱满的重穗型杂交稻组合,1995年以来已有两个组合陆续在四川等4个省市区推广;他主持的杂交稻优质化研究也已取得重大成果,已选育出了23个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其中有3个组合经过了审定,有5个组合正参加省区域试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主持的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永久性杂交稻研究,已进入了投产前夕。这种水稻杂种优势固定,不再年年制种,经济效益巨大,它将使水稻生产实现革命性的突破。
周开达出生在江津农村,也许因为家里很穷,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就梦想着能培育出一种高产再高产的水稻,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因此他初中毕业就上了农校,后被选招到区公所工作。1955年,江津双沙乡的乡长从璧山带回几粒颗粒特大、被称为“寸谷”的谷种,周开达看见后如见至宝,要来种下,并用竹竿和麻绳围住,精心管理,扬花时又一株株去雄授粉……秋后果然收到了一些谷穗长、结籽多的稻子。
这一小小的试验,使周开达看到了科学的力量。1956年,他考上了四川农学院(川农大的前身)。到校报到时,他带在身边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竟是那几束谷穗——他自己用粳稻与籼稻杂交结出的谷穗。
1960年毕业后,周开达被留在学校,以后又被安排到水稻研究室搞水稻育种研究,揭开了他攀登“绿色王国”高峰的序幕。
开始,他从事的是常规稻育种研究。1966年,周开达和他的同事们在进行地理远距离品种间杂交育种试验中,发现用西非晚籼稻良种“冈比亚卡”与我国早籼稻良种矮脚南特杂交后,出现了许多高不育株,几经试验结果都是如此。这引起了周开达的注意,使他萌发了运用这些材料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1969年周开达向学校要了五分田作试验,以后又增到1亩多。当时没有科研经费,也不能请农工,他就犁田、担粪、栽秧、打谷一起干,既当农民,又搞科研。
搞科研比单纯种田辛苦多了。抽穗开花前要一株株地套隔离袋,扬花时要一穗穗观察花粉,逐一记录。1分田1700多株稻株,5分田8000多株,1亩田1.6万多株,其工作之细、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最苦的是观察花粉的工作都必须在中午太阳正烈的时候做,气温奇高、日照奇毒。一季试验下来,周开达瘦了二十多斤肉,身子晒得又黑又亮。他就这样坚持了3年,终于使冈型不育系的不育性能逐渐稳定下来。
1972年,周开达决定上“培育冈型不育系”的课题。这时湖南水稻专家袁隆平已首创野败型远缘杂交水稻,并引起国内外轰动。周开达不愿跟在别人后边吃“现成饭”,他要为国家培育更多类型的杂交水稻。他要搞的是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三系育种法。这叫近缘杂交,是个极富挑战性和开创性的研究,也是个世界难题。许多好心人劝周开达换个课题,但是他仍然带领课题组迎难而上了。经过几年的南繁北育、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在70年代末育成了冈型不育系。接着,再经过一系列试验、选育,一批批冈·D型杂交组合相继推出。人们感到十分惊讶:教科书上说的是远缘杂交,你的品种间杂交怎么能把不育系搞出来呢?!华中农业大学和广西农科院的两位教授、研究员分别把冈·D型稻种和袁隆平的野败型稻种作了对比研究,证明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不育类型。接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有关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运用籼亚种内品种间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又相继育成多个籼型雄性不育系。周开达开创的运用栽培亚种间杂交选育不育系的方法,为开发利用现有的几万个稻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88年,国家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周开达等的科研成果进行评审,认为该项成果属世界首创,是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后杂交稻培育的又一重大进展。是年12月,周开达及其课题组因此荣获了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奖——国家发明一等奖。到目前,冈·D型杂交稻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亿亩,增产粮食228亿公斤,新增产值228亿多元。
周开达没有被荣誉所陶醉,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继续在绿色王国开拓奋进,先后开展了“两系杂交稻的生态育种工程研究”、“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工程研究”、“杂交稻优质化工程研究”、“永久性杂交稻研究”等。他们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培育、繁育和推广结合起来,使上述每个系统工程都推出一大群新品种。其中仅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就搞了23个,并有3个组合通过了审定;适合高温、寡照区域种植的重穗型杂交稻“II6078”组合,1995年以来已累计推广了1500万亩,增产粮食10.5亿公斤。永久性杂交稻的研究,自1988春获得第一份无融合生殖材料SAR-1以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均已成熟,去年开始进入多点试验,亩产比当前最好的杂交水稻“籼优63”增产5.27%,预计一两年内将达到预计的增产10%以上的目标。这将又是一项突破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