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校园文化

颜济,麦田里走出的硬汉子

点击数:2013-04-08 10:37:43 来源: 校刊

 

今年83岁高龄的颜济教授身材魁梧,声如洪钟,典型的山东人体魄。身为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第一位博导、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他的头衔全是重量级:国家杰出高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际小麦族协作组成员……

四川小麦生产,自解放以来已连续跃上了两个台阶,每一个都与颜老分不开。

50年代初期,颜济从小麦倒伏问题这个问题入手,开始了他的科研工作,他的科研小组很快选育出一批矮秆抗倒、抗病的高产品种“大头黄”、“雅安早”、“竹叶青”等,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50-200公斤提高到250-300公斤公顷,使四川小麦生产上了一个台阶。

70年代,颜济的“第二级跳”育种目标开始了。颜济根据他多年在发育形态学和发育遗传学上的知识积累,经周密分析,提出植物器官发育不平衡的新观点,主要器官发育是不平衡的,人们对农作物的要求不是它的全植株,而是特定的器官。在生物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特定器官的畸态发育可提高产量。他将美国哈兰教授在40年代提出的聚敛杂交法加以改进,用10年时间成功地选育出集7个亲本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繁6及其姊妹系,它们具有抵抗从条中17到条中291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20个生理型的抗性基因,20年保持抗性不衰,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能长期抗锈、大面积栽培的品种。其他育种家用繁6作亲本选育出以绵阳11为代表的19个新品种,成为四川省80年代至90年代的当家品种,亩产都在350-400公斤,使四川小麦生产连续上了两个台阶。

据不完全统计,繁6及其衍生品种仅在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在四川省就累计种植10×104公顷,增产小麦32.6×108公斤。这些品种还广泛种植于陕、甘、黔、滇、湘等省,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颜济教授主持的“小麦高产、抗锈优良种质资源繁6及其姊妹系”荣获1990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然而,颜济没有停止他的研究。他又开始了他的“第三级跳”育种目标:创造出生产上大面积单产7500公斤/公顷以上的新品种。从现有推广品种遗传潜力与产量构成因素看,已是优良通用品种水平,如果在构成产量因素的遗传性状上没有突破,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是不可能的。

在四川亩总穗数受生态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多大的改变。用多小穗来增加每穗粒数以及提高千粒重并使穗粒重达到3克以上是关键目标。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颜济明确了突破产量结构因素的生理及遗传机理。他深知,这个目标的完成需要更多的铺路工作,需要有一个新知识、新材料的积累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颜济又一次取得了成功。他把眼光放在现有小麦栽培品种以外的小麦族种质资源,利用优良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他的“三级跳”的育种目标。

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从1985年起,颜济教授便率课题组跑遍全国16个省区和美、加、瑞等7个国家进行野外考察。他们10次深入新疆荒漠,18次登上青藏高原。苦和累对颜老而言早已适应,即便是5000米高原,他也仍然若无其事,而此时,许多年轻人已有强烈的高原反应。

全面系统地对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小麦族资源的考察,使颜济收集和保存小麦族211936000余份材料,他和课题组成立了小麦族种资源基因库和标本室;在国际上首次以染色体组型为依据建立了新属仲彬草属Kengyilia;他发现了新种9个,新变种1个,新组合16个,新分布6个;首次报道40个种的染色体数,25个种的核心型,确立了14个种的染色体组组成;他们对资源进行整理、鉴定和分类,确立小麦族属间、种间系统亲缘关系,澄清小麦族系统学上的一些疑点,订正了分类学上的一些错误;全面筛选和评价小麦族资源,对重要性状和遗传规律进行研究。

在高等植物中发现以接合管或接合孔转移核物质的现象,从而对高倍同源异源多倍体的形成机制作了全新的解释;发现、命名并定位了控制远绿杂交亲和性、抗逆、重要农艺性状多小穗数目、粒重和穗粒数等一批新基因21个,命名远缘杂交高亲和新基因kr4、分蘖抑制基因Tin2、穗分枝抑制基因Nr、脆穗基因Br1和包壳基因Tg5个基因。运用染色体工程创制高亲和材料J-11、多小穗材料10-A和抗穗发芽材料RSP等小麦育种新种质,弄清了10-A多小穗形成和遗传机制、J-11的高亲和性的遗传机制和RSP抗穗发穗的遗传规律。

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项目的内容形成的5个子成果由四川省科技厅和四川省教育厅组织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鉴定,他们认为这些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颜济主持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获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小麦异种属基因库的建立及物种生物学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小麦高亲和材料J-11的研制、遗传及应用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麦类近缘属抗毒霉病基因资源”获200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小麦亲本评价与创新研究”获1998年度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此外,在小麦发育形态学的研究中,颜济教授还发现复小穗的形态建成过程与过去的茎叶节学说(Phytontheory)和当前流行顶枝学说(Telometheory)相矛盾,提出了多级次生节轴学说。此学说的建立,对包括禾本科在内的高等植物器官的基本性质作出合理的解释。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1991419日视察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时,对颜济教授及其课题组从事小麦族种质资源的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颜济教授的教育生涯中,承担了大量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课程教学任务。颜老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当他的博士生,凡是未在国外刊物发表2篇文章的,他一律不同意参加答辩。为此,有的学生甚至读了5年博士。但正应了“严师出高徒”一语,他所带出的20位博士、硕士弟子如今都已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如郑有良教授是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川农大副校长,孙根楼博士是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的助理教授,而卢宝荣博士则是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肖静/张建成)(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