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成果

校园文化

弘扬志愿者精神服务新农村建设——四川农业大学依托社会实践开通服务“三农”直通车

点击数:2013-04-08 11:30:39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

 

    20115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中表示,支教扶贫等活动“是促进青年学生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有效方式”,对青年学子参与社会实践提出新要求。20095月,五四青年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广大师生座谈时,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勤奋学习”、“深入实践”、“奉献社会”四点要求,他指出,“只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品德高尚、精神充实的人。”而“奉献”正是志愿者精神的精髓。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难事、急事中,广大青年学子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志愿者精神的闪光体现,以“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青年学子是我国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在青年学子中弘扬志愿者精神,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性选择,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也有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远大目标。


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省属“211工程”大学,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农业高校,学校在办学中始终坚持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广大青年学子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牢记“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者行动,充分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走进农村,深入群众,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充实服务内容,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谱写出感人的服务“三农”曲。

一、充分发扬“奉献”精神,担当新技术新产品的义务宣传者、农业产业的义务助推者、农村信息化义务培训者,让服务“三农”直通车开向广阔的农村。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以来,党中央连续下发8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会议专题研讨了新农村建设。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在中国,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走近农村、了解农村不只是社会时代的要求,更是自我成长的必然选择。利用节假日、周末、暑期、课余时间,走进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就成为青年学子了解农村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传统志愿者行动,每年学校99%的学生会参与其中,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服务“三农”志愿行动,受到政府和群众的好评。从1991年以来,全校共有30余万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三农”行动。仅2010年暑期,全校就有22163名同学参加社会实践,上交实践报告21954份,参与率和报告上交率均达99%以上。1091支实践分队分赴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州、县、乡镇调研农村情况,发放各种种养殖、种植技术资料10万余份,组织科技赶场465次,举办农业生产技术讲座352场,培训群众两万余人次,为群众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千余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智慧。《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青在线、中国教育在线、团中央网站、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团省委网站、四川志愿服务网、四川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媒体共播发相关通讯报道1798篇。收到来自陕西省延安市安定镇人民政府、绵阳市培城区石洞乡人民政府、共青团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援助少年儿童志愿者协会、邛崃市大同乡人民政府、泸定县烹坝乡党委等数十个单位发来的感谢信和表扬信710余封。自1992年以来,学校已连续17年被中宣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高校,一大批集体和个人受到省市表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农业部部长孙正财、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刘爱萍、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金嘉祥等亲切看望了志愿者,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业学校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懈怠的责任。四川农业大学青年学子发扬“奉献”精神,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广阔的农村,坚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发挥人多面广的优势,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每家每户手中,解决农户具体问题,为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1、担当新技术新产品的义务宣传者。

信息渠道不畅通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很多好的新技术、新产品没有被广大农民及时知晓并运用到生产中。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四川农业大学的同学们担当起了新技术新产品的义务宣传者,以走访农户、交流座谈、结队帮扶、宣传资料发放等方式,宣传农作物新品种、农作物生产和栽培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切实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能力,以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2002年开始的“万户农户科技致富行动”,累计有13500余人次学生参与,惠及雅安市15个乡镇6500余户农户,建立科技示范户110余户,为农民增收近300余万元。园艺学院研究生涂美艳同学连续7年在北郊乡联平村义务服务,进行果树栽培修枝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村民彭绍强家的200株桃树一年增收了1万多元。“我的桃子既好看又好吃,卖一块五一斤,很快就销售一空,别家桃子五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彭绍强对涂美艳称赞不已,他把涂美艳当做了亲人,逢年过节总不忘让小涂去他家“改善伙食。”2009年学子们组织了“推广川农科技成果——造福一方百姓”为主题的360支服务志愿团队奔赴各地推广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仅在雅安市雨城区范围就举办了长毛兔养殖技术等讲座及交流会数十次,走访各类种养殖专业户近四百户,累计发放各类种养殖技术资料万余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百余件。2010年,农学院“投身感恩实践,携手灾区重建”小分队132名志愿者深入北川、彭州等灾区建立了12个农业高新品种推广站,把川农27高产小麦品种,川农油3号、早杂1号油菜新品种,以及若干玉米新品种带到农户身边。

如今,“用川农科技成果,造福一方群众”、“现代农业科技千里大传送”、“党员1+1科技助农服务队”、“村官挂职锻炼”等已经成为品牌活动,为新农村建设输送着不竭的智力资源。

2、担当农业产业的义务助推者。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但当前很多群众的观念还停留在小农生产阶段。四川农大学子在志愿活动中着力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助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以四川省大邑县蘑菇标准化菇房建设为例。此项建设是成都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工作,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项目,共落实了6120座标准化菇房修建,依靠本地的科技人员推广示范根本不够。四川农大资源环境学院的学子了解情况后,急县域农业发展之所急,2007年暑期自愿组建“大邑县蘑菇产业化科技专项服务行动实践活动”小组,走访了2747个菇房了解情况,帮助解决442个问题,指导建设了741个菇房。他们入住种植户家中,和农户“零距离”接触,和菇农一起到菇房中冒着40多度的高温摘草菇,不避脏臭,一层牛粪一层稻草亲自示范建堆。如今大邑蘑菇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产业,这一切与志愿者的辛勤努力分不开。为推动雅安养殖产业健康发展,2010年暑假,动医学院的志愿者冒着酷暑,调查了雅安市23家养殖场和65家个体养殖户,完成一万余字的《雅安周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状与建议对策》反馈到相关部门,获得当地好评。

3、担当农村信息化义务培训者。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雅安市2007年底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后,四川农大信息与工学院的同学就积极行动起来,无偿支援当地政府对全市农村党员进行手把手计算机知识培训。在雨城区高山村,同学们还灵活利用远程教育的资料,为该村引来了一个特种野猪养殖场致富项目。2010年暑假,学校128名志愿者还赴雅安各区县,完成3000份调查问卷,对雅安市现代远程教育普及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将结果呈现给雅安市,为当地推动远程教育提供参考。

二、发扬“友爱”精神,用真情关注农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为农村科教事业进步而贡献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关系到现实社会的安宁与和谐,还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整体素质。温家宝总理曾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的较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更有深切体会,不少大学生充分发扬“友爱”精神,到农村开展义务支教实践,关爱留守儿童,为农村科教事业进步贡献力量。仅2010年暑假,学校就有227支关爱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实践服务团队,以学习辅导、交流谈心、生活服务、发放传单、图片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科教事业发展。

早在2005年,四川农大的学子就以敏锐的视角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年5月,学校信息与工学院和林学园艺学院四位同学将天全县2名留守儿童接到学校,通过辅导、游戏、参观游览等方式让孩子愉快地度过了五•一长假。此时引起四川电视台的关注,在四川省关注留守儿童大型文艺晚会《守望》上,我校学生作为全省高校唯一代表到现场接受了媒体采访。当年暑假,近500名学生组成25支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要实践内容的志愿团队,赴全省调查留守儿童情况,联系内江、邛崃、遂宁等地的青少年组织,共同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实际困难200余件,通过他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江苏、浙江等地的一些企业家纷纷打电话来学校,要求结对帮助留守儿童。2006年,农学院常耀攀等同学在雅安芦山县铜头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时,被9岁的小王建(化名)不幸遭遇触动。抚养他的爷爷奶奶年岁已高,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患有精神病,母亲在他一岁时就离家出走。为帮助王建一家找回生活的希望,经过不断努力,常耀攀联系到雅安市精神病医院为王建患精神病的爸爸和叔叔进行了免费诊断,并远赴江苏找回了小王建失散8年的母亲。这一事迹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讲述》、《道德观察》、《人与社会》等栏目,四川电视台《真情人生》、《视线》等栏目,江苏电视台《人间》栏目,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栏目,山东电视台《天下故事》栏目等多家媒体的专访报道。2007年,常耀攀等又赴名山县茅河乡留守学生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此次活动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杜青林同志高度评价。

志愿者们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2008年到2010年三年来,共有6000多名志愿者围绕“关注民生”问题开展了以医疗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物价问题、养老问题、社会保障体系、就业问题、低保制度、收入分配问题、农民工子弟上学问题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600余份,并将90%以上的调研成果反馈给相关机构以供决策参考。2007年,生命理学院志愿者对雨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中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其调研报告获得副省长刘晓峰的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阅研,加以整改。”与此同时,志愿者们力所能及开展关爱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低保人群、农民工活动,把爱播撒到农村每个角落。

三、发扬“互助”精神,非常时期快速反应,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工作。

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者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爱心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2008年突如其来的地震给四川造成巨大损失,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同学们意识到责无旁贷,利用所学,快速反应,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工作,勇担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重任,以多种形式关注灾后农业生产恢复,为实现四川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四川农大在地震中受损严重,72名师生伤亡,其中死亡6人(非校区内死亡)、66人受伤,40多幢建筑物不同程度受损,面积达44万平方米,5500台(件)教学科研仪器损坏,在积极组织自救的同时,学校师生不忘社会责任,发扬“互助”精神,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

2008年,学校共有248支抗震救灾赴灾区志愿者队伍,5813名学生足迹遍及省内灾区各地,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以爱心、真诚和不惧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开展了各种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抗震救灾”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在安县、绵竹、广汉、什邡等五个重灾区县,为灾区农民群众解决实际的问题达千余个,发放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大葱病害和番茄晚疫病病害的宣传与防治手册5138份,累计往返重灾乡镇212次,行程2546公里,发放救灾物资千余吨,开展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的指导培训124次,为帮助灾区恢复农业植保防控体系做出了有力贡献。“服务灾区重建规划”的志愿者们完成了德阳市罗江县百花村重建“总体规划”及“房屋集中修建规划”的文本和相关图件,对德阳市罗江县九垭村三个备选房屋集中修建点的论证,并制作了相关的简易图,当年719日,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刘爱萍同志专程赴该实践地看望、慰问实践同学,并对大家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针对我省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上百万的牲畜死亡,为防止灾后炭疽、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疾病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从517日起学校112名志愿先后奔赴都江堰、彭州等重灾区参与对动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先后在龙门山镇东林寺社区、通济镇阳叉村无害化处理各类畜禽尸体达数万斤,对12000平方米可能污染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免疫近千余只犬(猫),到15个社区106个居民小区进行消毒免疫宣传动员。志愿者们认真踏实、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受到农业部畜牧业司程金根副巡视员、兽医局防疫处李长江处长、中国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李明副主任高度肯定。

为了帮助灾区孩子早日走出地震阴影,及时补上落下的功课,96支心理疏导、义务支教队,为灾区孩子开展心理辅导的游戏、活动累计达1500次,文化补习课累计近2500个小时、赠送文化用品及书籍3260件,通过心理访谈、做游戏、文艺晚会、11现场授课和举办讲座、开展奥运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用真情与爱心陪伴灾区儿童渡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社会工作专业同学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英国儿童救助会、中国志愿者协会等多个不同类型组织联系,争取相应专业智力和经费支持,为高质量开展灾区心理援助、儿童服务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9年、2010年,学校先后有500多支队伍,7000多人次投入到“灾后重建、青年当先”灾后重建志愿服务活动中,开展农业生产恢复帮扶、现代农业技术研究和示范、爱心助孤志愿服务、灾区群众文化和支教、慰问省外援建人员等活动,为助推四川“两个加快”而贡献力量。

四、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强化青年学子“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端正专业思想,锻炼动手能力,充分体现“进步”精神。

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通过多年的探索,四川农大依托社会实践开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增强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端正专业思想,锻炼其动手能力的有力教育方式。

1、增强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行动,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教导方式,无疑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他们深入农村了解情况,学会从实际出发看问题,把个人前途、价值取向同改革开放、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逐步从一个旁观者、评判者转变成为一个自觉的建设者,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2、磨砺意志,砥砺品行。

志愿行动关键在于“奉献”,不计回报,不为报酬,在实践行动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成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让他们学会了坦然面对,积极解决困难,学会了百折不挠,勇敢面对失败。在与同伴的配合行动中,学会了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体谅他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志愿行动成为他们人生的宝贵一课。

3、端正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学农爱农首先在于了解农。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行动中,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农业的现状,增强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看到了广大农村急需农业科技与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和农民群众对农科大学生的期盼的眼神,回来后都写出了较深刻的体会和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并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同学“学农无用”的错误观念得到了纠正。动医学院05级胡忠义在自己的实践总结中写道: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加入。我将抓紧在校学习时间,掌握扎实的技术,带领家乡人民走出贫困,走向富裕!这番话也是许多同学的共识。

4、增强了同学们实际动手能力。

胡锦涛指出,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磨练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同学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校企业管理专业2000届毕业生龙波同学在校期间参与实践志愿活动,调查养殖情况,毕业后自主创业,运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学校的科技成果、社会实践培养的创新精神,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养猪场,不仅走出了一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创新之路,也带富了一方群众。

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是四川农大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坚守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心系“三农”、服务社会对于川农人绝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一种情感的旨归。“我只是一个农民。”荣廷昭院士的话代表了师生心声。带着对“三农”割舍不下的情缘,四川农大发扬志愿者精神,依托社会实践这一活动,源源不断地为农村输送智力资源,成为校园中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

今后,学校将加大对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阵地化、经常化发展。除开展好已有的活动外,还将充分利用学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优势,促进实践活动的经常化、阵地化。2009年学校已开始探索,以学校党委书记邓良基教授主研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灾后重建课题为载体,志愿者到安县以专题调研、编印资料、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形式,开展了多种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还加大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步伐,截止201010月,共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386个,这些基地将成为四川农大志愿者活动的常驻站,成为青年学子服务“三农”的新战场,为他们用青春和智慧建功新农村提供保障。

 荣获2011年四川省高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