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成果

校园文化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心系三农,振兴中华”的高素质人才

点击数:2013-04-08 11:28:30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在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四川农业大学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川农大精神”,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党组联合向全省教育战线发出的学习“川农大精神”的通知指出:“‘川农大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我省教育战线的生动体现,反映了新时期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学校在迈向一流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过程中,注重利用自身优势与特色,继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凝练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主题,以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报国情怀,在加强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温家宝总理批示“川农大办学经验值得重视”,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报国情怀

(一)继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凝练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

以“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川农大精神”,浓缩了学校百年风雨兼程的艰苦创业史,反映了历代川农人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和兴农报国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艰苦环境中川农人追求真理、求实创新、薪火传承、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和高风亮节,体现了川农大新老知识分子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需要紧密联系,以自身的辛劳和汗水谱写朴实而壮丽篇章的精神风貌。“川农大精神”为历代川农人实践、传承和弘扬,已成为学校文化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为学校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继承传统,凝练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一所高校历史悠久并不必然带来文化的厚重,也未必就是学校的财富,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注重总结、概括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使之成为新时期学校办学的文化资源,悠长的办学历史才会真正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传承“兴农报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明确提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核就是继承和弘扬“川农大精神”,紧密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的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心系“三农”,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实现以上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把学校建设成为农业和农村先进生产力的研发基地、先进文化的培育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能对经济社会进步,对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不断作出新贡献的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围绕“心系‘三农’、振兴中华”主题,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深刻认识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学校要求川农大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心系“三农”,勤奋学习;毕业后不论工作是城市还是农村,心里都要惦念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服务“三农”,振兴中华做贡献。学校重新编修校史、建成校史展览馆,把“川农大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课堂教育主渠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加强党校、学生理论社团、网站、电视等阵地建设,教育、影响、熏陶和引导学生,校关工委专门选编了《“川农大精神”宣讲材料》到各院进行宣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在校园建设中以学校办学历史和优秀传统事迹为材料,通过科学设置和建设读书走廊、雕塑、亭、阁、林、路、名言牌等,使“川农大精神”体现和融入到学校的环境建设中。

——传承“兴农报国、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实践。学校长期坚持要求学生以“川农大精神”的创建者为榜样,传承“兴农报国、振兴中华;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不畏艰苦,深入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长知识、增才干、强能力。学校把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必选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专项评优表彰,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学院工作考核内容。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农村对知识对人才的渴求,激发了立志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中,体会到学习科技知识的社会意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与农民的接触中,体验农民的艰辛,树立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焕发起学生的创造力;从与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的接触中,增强了奉献意识,对培养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秉承“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进一步端正学风。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以“弘扬‘川农大精神’,创建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活动,加强校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学而不厌”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尤其是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两个阶段,都要通过学习校史、专题讲座、座谈会和参观校史展览馆等形式,集中进行“川农大精神”的教育活动。同时,制定了《四川农业大学考场规则》,严格执行考场纪律,对作弊学生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另外,还坚持开展文明院、文明班、文明寝室评选活动,把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学习成绩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评优表彰。

二、以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培养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四川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生物科技为特色的农业高校,在学生科学精神、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又及时提出:每一个进入川农大的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一个专家,即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实施“德育立体化工程”,以第一课堂建设为主渠道,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一)实施德育立体化工程,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形成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创新提出和实施了“德育立体化工程”,在巩固传统宣传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主动占领网络、电视等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2002年建立了校、院两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制作竞赛和评比工作,涌现出了“红网在线”、“红色家园”等优秀网页;2004年建成了学生电视园地,迄今已经制作和播放专题40余个,拍摄和制作、播放新闻400余条;学生处、后勤集团分别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创办了《大学时代》和《启航》杂志,将内容拓展到人文素质教育领域,发至每个学生寝室。杂志由学生自己采、编、审、发,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多方面才华的阵地,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以第一课堂建设为主渠道,全面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以第一课堂建设为主渠道,合理设置人文学科课程。学校要求人文学科课程的安排与设置,要努力达到实现提高整合学生判断力、文学与艺术修养、心灵的陶冶、理想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等各方面统一协调的目的。近年来先后开设了《美学概论》、《社会学概论》、《文学欣赏》、《西方文明史》等40余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为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文化素质教研室,配备了专职的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每年拨出30万元,专项用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整合资源,建立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讲坛。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科师资资源,规定学校人文社科专家、教授每年至少在校内开展一次人文素质教育专题报告活动。另一方面坚持实施“请进来”的原则,每年划拨3万元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聘请校外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讲座报告。近年来,先后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共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讲座30余次,如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省老领导、省科技顾问团副主席辛文,省委党校副校长郭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诗人魏丕植,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演讲学会副会长颜永平等先后走上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讲坛。

——着力人文素质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原则,学校近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修订,进一步突出了培养目标多样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培养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2001年“构建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林学本科专业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据统计,学校近两届获省级及以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加强领导,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派出30多人次教师和辅导员参加国家和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了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场所,为保证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证。其次,创设平台,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阳光心理健康网,创办了心理健康普及刊物《心桥》杂志;建立了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邀请知名心理学专家作专题报告,通过心理剧、心理沙龙等进行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通过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经常化,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被评为四川省“明星社团”。

(三)创设平台,营造氛围,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依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大学生素质教育为主体,搭建起学生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启迪与熏陶。

——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学校长期注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坚持每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活动月”、“树诚信美德,做模范公民,建诚信社会”为主题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文明院”、“文明班”创建活动;坚持每年举办迎新晚会,开展诗歌朗诵、演讲赛、辩论赛、大学生形象大赛和体育比赛等活动,结合专业开展“模拟拍卖”“模拟谈判”等特色活动。目前,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竞赛”三大活动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近三年来共举办各类活动2000余项,参加学生7万余人次,荣获首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组织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四川省优秀组织奖,17个集体获省级以上表彰,110余名学生先后荣获省级以上科技文化活动奖励。

——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直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每年均预算10万元的科创经费用于“挑战杯”赛及其它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近三届“挑战杯”竞赛中,学校学生获奖29项,其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四川省一等然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近年来,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文社科类方面的科研创新,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2006年,由广告专业学生研发的《DM杂志创业团队》在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2007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撰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民间救助机构的现状研究——基于西安儿童村的报告》获得四川省“挑战杯赛”(哲学社科类)二等奖。

——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目前,全校共建立长久性“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121个,实施项目231个。近三年累计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团)1887支,有5.7万余名学生和1100余名教师参与到“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服务和指导之中,发放各种农业科技资料和图书49万余份(册),赠送种子、农药、饲料添加剂等物资价值近21.5万元,捐赠衣物、玩具等3.8万余件,举办文艺演出74场,开展科技赶场、科技讲座和专家报告会1400余场(次),解决农民实际生产问题2.2万余个。《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30余家报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电视台等40余家广播电视媒体,中国共青团、四川省共青团等20余家网站先后多次对我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了报道。学校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遵循“扶持理论型社团,鼓励学术型社团,引导兴趣型社团”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工作,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实行社团工作考核评估、年度注册、评优表彰等制度。目前全校有各类学生社团42个,其中“求是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科协”、“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社团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三年来,全校开展各类社团活动1200余次,参加学生20000余人次。学生社团的快速健康发展,在活跃学生课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组织协调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成果丰硕,学生综合素质好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综合能力强

近年来,四川农大学生不断涌现出在社会上、在校内外广受赞誉的先进和典型,有受到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表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龙波、王旭;有受到四川省教工委表彰的奋不顾身、勇救落水一家人的的刘辉、邵鹏君;有随中国代表团赴泰国曼谷出席“东亚青年领导人论坛”,并代表中国就“推进东亚可持续发展中的东亚青年角色”发表演讲的舒健;涌现出了长期坚持省吃俭用无偿资助贫困小学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11班等。农学院李忠、常耀攀等同学参加社会实践帮助留守儿童王建千里寻母的感人事迹,2007年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先后数次以《深山里的牵挂》、《关爱:让留守不再孤独》、《幸福的起点》等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全校学生踊跃参与捐款救灾、扶贫助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科技咨询、爱心奉献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风气得到发扬。近三年来,有500多人响应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报名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1.4万余名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6000余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生学生党员比例达36.7%;有5600余人次学生获得普通话过级证书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近800人受到国家和省级以上表彰和奖励。在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7项。这些既是四川农业大学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学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结果。

(二)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多年来,川农大毕业生普遍表现出的“勤奋朴实、勇于开拓”的品质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肯定。他们不怕艰苦、勤于动手、务实上进,被称作是“用得上、留得住、叫得响”的最受欢迎的人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华西希望集团人事部认为“川农的学生都很不错,思想素质好,都很敬业、朴实,有刻苦精神,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手比较快,能较快适应华西的管理模式和要求,成为技术骨干、管理骨干,独当一面”。绵阳市农科所认为“川农大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识水平,能够吃苦耐劳,具备良好的科研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近三年,有200余名本科毕业生被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省、重庆市、成都市、山东省和贵州省等组织部门选调,作为后备干部到基层锻炼培养。由于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每年数百家企、事业单位到校挑选毕业生,供需比均在11.5以上,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0%以上,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学校的社会形象调查中,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优良的师资队伍和不断提高的学术水平给予高度评价。我校2001级学生钟婉丽毕业后,其父给学校来信中认为“把孩子送到川农大求学不仅可以学习到扎实的科学知识,更能学到做人的道理”,希望与学校共同展现“在校学子以川农大为自豪,川农大以毕业校友为骄傲”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