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部门新闻

科技工作文件之变化

点击数:2013-05-13 00:00:00 来源: 宣传统战部

5月10日,在科技工作会上,学校将2005年以来陆续形成的7个相关科技工作管理办法,整合成一个文件《科技工作管理办法(讨论稿)》,其中部分合并1个,废止6个。同时,对已实施4年的 《“211工程”双支计划》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更名为《学科建设双支计划(评审用稿)》。2个新文件的出台,引来了教职工的广泛关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文件和过去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吧。

  变化一:整合形成系统,突出简洁实用

  新文件涵盖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行为规范等内容,突出了可操作性、简明扼要与管服并重。

  变化二:规范管理程序,明确各级职责

  新文件贯彻落实国家已颁布和实施的相关管理办法与规定,对科研项目申报到成果转化等管理工作的程序进行了明确规范,加强了过程管理与监督考核,强化了责任追究;明晰了校、院(所)和项目主持人的权责,鼓励科学严谨的学术行为。

  变化三:强化科研经费管理

  新文件中增加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程序”,合并了“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审批”等新内容,规范了科研经费的预算和使用。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使用范围拓展到23个类别,强化了科研经费管理和外拨的审批程序,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守法和高效。

  变化四:突出农发院对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的指导作用

  新文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管理口农发院管理,明确管理服务职责,要求各单位社会服务项目向学校备案,作为年终业绩评分依据。

  变化五:鼓励多出成果、强化科研诚信建设

  新文件将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办法和具体工作流程分开,强化了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要求,新增了签订真实性承诺书。同时,将科研行为规范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文件。明确提出了科研活动行为准则,突出了科研诚信、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强调科研行为必须规范与守法。

  变化六:修订与试行同步进行

  新一轮双支计划文件修订工作采取了修订与试行同步进行,逐步完善的方式,架构同样分为层次资助、专项资助和后补资助三大板块,但内涵更加丰富。先后公布了征求意见稿、拟定稿和供评审用稿,经过了个人层次申报、各中层单位和科技处初审、初审结果公示、校学术委员会会议评审、学校党政联席会审定和公告6大环节,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变化七:资助力度大幅提高

  《“211工程”双支计划》实施四年来,累计资助经费6791.06万元。其中层次资助2326.31万元,占34.25%;团队专项资助1112.76万元,占16.39%;成果后补助2890.94万元,占42.58%;教授、博士和院级面上专项资助461.05万元,占6.78%。而根据《学科建设双支计划(评审用稿)》,2013年度资助经费就达到3128.039万元,几乎为过去四年资助总经费的一半,其中层次资助1601.5万元,占51.20%;后补资助884.3284万元,占28.27%;专项资助642.2106万元,占20.53%。和过去相比,资助经费大幅提高。

  变化八:层次资助面更广

  新文件由原计划的七个层次增加为八个层次,入选条件做了大幅度拓展与优化,包含了各类人才称号并突出了业绩贡献条件;除第一层次以外,其余各层次实行限额,变补差资助为全额资助,实际受资助总人数与金额都大幅度增加。2013年度共有428人入选相应层次,扣除特支、人才配套和协议期内引进人才35人,有393人获得层次资助,入选层次人数再创新高。

  此次将博士专项纳入层次资助,之前,博士专项为一次性资助2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博士按1/2打折后仅为1万元,而纳入层次资助后,博士至少可以进入第八层次,每年资助1.5万元,并且在限额内可无差额评审。此举确保了博士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的信心。

  变化九:专项资助更系统

  新文件整合各类人才资助和专项研究资助,将人才配套专项、人才引进专项、农村发展研究专项、社科研究专项与原教授专项、院级专项整合在一起,将博士专项纳入层次资助,形成更为系统的配套资助体系,有效地驱动了新兴、相对弱势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如农村发展研究专项、社科研究专项每年学校分别安排专项经费20万元,立项资助未入选层次又无课题经费的教师,支持用于申报国家自然或社科基金等项目及开展预研工作,极大地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

  变化十:后补资助范围扩大

  新文件对资助项目进行了补充和调整,新增了成果鉴定、成果转化和出版著作后补资助。取消原“重要核心期刊”认定,新增ISTP、AHCI、CSSCI、CSCD收录等论文后补助范围;结合科技奖励和业绩计分统筹考虑,部分类别的资助金额有所调减,实行总额控制的后补助支持政策。2013年度共有302人获得各类后补资助,后补资助范围的扩大,有力地推动越来越多的预期目标实现。

  变化十一:形成竞争机制,同时体现政策倾斜

  对青年教师倾斜。在层次入选条件、限额和差额比例等方面,均体现了“高层次形成竞争、低层次有保底”,低层次资助人数大幅增加;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倾斜。取消了原“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层次和面上专项资助经费按1/2打折”的政策;对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工作倾斜。新增了成果转化后补资助等。

  变化十二:改革管理办法,重点体现绩效考评

  新文件在层次资助立项管理上采取“逐年申报、差额评审、滚动支持”的办法;新一轮计划实施期改为5年,实行“每年一申报、两年一考核”,新增了“动态学术绩效考评”。按获得后补助经费占各类资助经费的百分比进行分级考评,替代原计划按获得科技奖励额度考评的办法;取消团队资助经费,但鼓励建立真正意义的研究团队或课题组。

  当然,此次涉及科技工作文件修订的内容还有很多,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学术为天”的理念,是学校科技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下来将广泛征集意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从而促进学校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