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定为大会的主题。由此,近来许多大学都在热议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话题,而社会上的"文化热"也有逐渐升温的迹象。有鉴于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尝试围绕文化一词做一番考据和漫谈,聊致引玉之意。
文化、教育与生长
在中国思想史上,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的象传部分--"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化者,即"人文化成",也就是说,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是使人区别于禽兽,成长为真正的人的整个变化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无疑就是教育过程。究其缘由,人之称其为人,人之成其为人,区别与一切非人存在的根本之处并不在于其自然性差异,而在于人的精神性存在和社会属性,而人的精神世界构筑和社会性的获得,在根本上都要归功于教育。由此可知,教育和文化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教育就是一个文化的实现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些同学一提到"农"字却在心底里觉得土气十足,于是也下意识地认定农业大学与文化绝缘。其实说起来,在西方文明中文化一词还与我们农业院校的农业二字大有关系。试看文化的英语单词释义--Culture就是agriculture的词根,本身具有种植、培育之义。这样说来,我们农业大学倒是最应该具有文化气息的。
而文化一词所具有的教育和种植的双重含义,恰与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的"教育即生长"的观点相契合。周国平先生曾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一文中阐释过卢梭的这一看法,他认为,卢梭是想以此告诉所有的教育者,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因此,勇于负荷真正文化精神的大学教育工作者,理应尊崇这样一种文化理念,那就是在教育中应杜绝一切对学生天性的扼杀和约束,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来衡量教育。具体说来,在大学教育中,科学教育是要重视保存和发展青年对世界的天然好奇心和理性思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是要鼓励青年们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确立人生中的信仰、理想和信念,而不是空洞说教;美育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高贵心灵和丰富灵魂,而不是灌输各种艺术技法。
因此,基于"文化即培育"和"教育即生长"的道理,勇于担当文化责任的农业大学便不能只是提供人们餐桌上的食粮,更要守望大学生头脑中和心灵里的那片精神田野,种植和培育出供养人类文化生生不息的智慧资粮。(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