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另一种值得期待的回归

点击数:2013/03/15 10:55:29 来源: 校报

   在刚刚结束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校长郑有良指出:横向比,川农大最大的传统优势是始终有相对良好的教风和学风;但纵向看,川农大最突出的根本性问题也在于教风和学风整体上都今不如昔。有感于此,身为一校之长的他在会上大声疾呼:“还我优良教风!还我优良学风!”郑校长在讲话中表达出的这份寻求回归和坚守价值的灼热情怀,让我想起了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在就职演说中曾提出过的大学责任意识。作为历史学家的他认为,责任意识是一所大学的重要精神元素,但大学要承担的责任却不单单是对现在负责,更要向过去和未来负责,特别是要向那些传承过去和开创未来的传统价值负责。只有对历史负责并尊重传统价值,才有资格向未来的美好愿景作出承诺。
  那么,今天的川农人到底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传统价值回归责任呢?而让郑校长感兹念兹曾经的川农大优良教风和学风又究竟是怎样的一派浓郁?近来,77级畜牧兽医、农学、土壤和林学等校友在毕业三十年后重聚校园,或许,从他们当年的大学生活中可以找出答案。
  作为首批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77级学子中有不少人都曾经历经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于长期积压后的一种反弹力量,他们都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想着如何争分夺秒地夺回自己失去的光阴与青春。当年,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还十分落后与薄弱。但77级学子却在求学过程中迸发出了格外执着热烈的拼搏精神,他们每晚都会在自习室学习到深夜,最后必须管理员亲自出马才能将其一一劝离教室。每天凌晨时分,许多同学早早地就在路灯下刻苦自学,图书馆的铁栅门都被那些如饥似渴求知的学生们挤压变形了。当时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甚至在上课时曾出现天花板突然垮塌掉落了一块,把一位听课的同学当场砸伤的意外事故。但这位同学却在接受了简单的包扎处理后,立刻又赶回教室继续坚持听课……从当时的教师角度来看,在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川农大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们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尽管物质条件的匮乏可能仍然会让他们感到几许 “春寒料峭”,但大家却非常敬业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校园里处处可见教师和学生讨论问题,钻研交流的场景。而在具体授课安排中,也常常是一个班级的专业课程由一名老教师来主讲,几名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并担任助教工作,整整一轮课程,每堂课都是如此,严谨治学的教风便这样在两代教师之间的身教言传中传递氤氲开来。
  而将目光投向当下后,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和许多国内高校一样,我校的教风和学风也出现了明显的纵比下滑。诚然,“77级现象”的出现确有其特殊的历史成因机制,社会风气等大环境也并非一所高校就可以独力扭转。但相对于有些再不愿意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交还给课堂的教师们,有些将教育事业仅仅视作一份领薪吃饷的铁饭碗的教师们;相对于有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到大学里来潇洒走四年的同学,有些自诩是过着“九三学社”生活的同学(每天上午九点起床,下午三点起床),有些将UNIVERSI鄄TY戏解为“由你玩四年”的那些同学而言,我突然感到,虽然在办学条件、办学空间、教学投入等许多方面,77级学子所身处的环境都无法与今天同日而语,但当年的川农大却的确拥有一些值得今天的川农人特别怀念和铭记传承的价值,而这份传统价值遗产的核心就是严谨勤奋的优良教风和学风!今天的大学,缺的不是钱,而是灵魂,是尊重传统价值的灵魂。就一所大学而言,许纪霖先生认为,传统价值是独立于金钱和权力以外的第三种尊严。大学强调创新并没有错,但真正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割断传统价值,只有在尊重并回归传统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创新。
  所以,当看到77级校友们纷纷回归母校时,我在想,应该还有另一种更加值得期待的似曾相识,需要回归我们之中。(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