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着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能让这样一篇文章免于说教。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经历过的一点事儿挺值得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从暑期社会实践收获多一些。
"接地气儿"
"社会实践项目要接地气儿。"这是09年夏天我学到的第一点经验。
记得09年我参加了一群大学生在广元青川县青溪镇的社会实践。早先计划的是灾后心理辅导和支教,他们不仅为此邀请了心理辅导老师带队,还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物资。可到了他们才发现,人们已走出了心理阴影,正都热火朝天地搞重建。普通农民需要的是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而儿童们也已放假,加之天气炎热,若此时召集同学进行流于形式的支教毫无意义。
于是大家当即改变计划,决定利用所学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当时青川玉米病虫害正集中爆发。农民没辙,同学们对如何处理也不清楚,于是大家又帮忙联系学校的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指导,让病虫害很快得到了控制。两年过去了,当地的居民还在念叨着这支团队什么时候再去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太多人习惯了从网上复制、粘贴数据文字,做出实践计划。殊不知这样的实践计划往往很难赶上变化,最终只能流于形式。根据实践地的实际情况,"接地气儿",使策划更适应当地具体情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做足准备
"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空话。
也是09年的那次社会实践,我记忆犹新。虽然没能参加队伍的前期准备,可是一开始实践,我立马发现他们为这次跨越五省的灾区援建实践服务之行做了很多准备。
身体方面,为了尽快适应地震山区的生活,来青川前所有队员都在武警部队参加了为期10天的身体素质训练。物质方面,大到五千多包蔬菜种子,小到蚊香、花露水,一件不落被他们带过来了。他们的计划甚至细致到了每天的作息:凌晨五点,值班同学做早餐,七点半出发,晚上八点晚餐,饭后开会总结,并安排调整次日活动,深夜十二点全体睡觉。
正式计划的细致,大家一切服务实践活动都有条不紊进行,即便最初发现原实践计划行不通时,大家也都十分淡定,而且很快拿出了新的方案。
时间要充足
不潜下心来,"打一枪换个地方"不行。
2010年的暑假我参加了在报社的实践。按计划是十五天,可是因为报社有周末,所以我们实际在报社度过的时间也仅有十天而已。有的同学意犹未尽,有的则迫不急待想回家,实践仓促画上了句号。
后来报社的记者透露,用十天去一个单位实习,基本属于要刚上手就离开,这样不仅浪费实习者的时间,也浪费实践单位的资源。因为时间短,有的实践单位也就不得不在实践内容上打折扣了,这样只能留下十多天的,他们也只能安排做些不关痛痒、无关紧要的事。
这似乎又回到了一句老话,想要真正的学到东西必须得花时间,走马观花的话,那就只能是个流于形式的实践而已。
以上算是我的一家之言,列位读者请自斟酌。但我相信,当你忽悠学习,学习也会忽悠你,我们还是别忽悠社会实践的好。(薛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