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变质了,变得做作,变得虚假,让人痛心疾首。尤其当听到有同学大谈他们如何将正常情况下本该四天干完的任务一天搞定,又如何在问卷材料上自填自写,在问卷分析中自说自话时,令我难以平静。
原因何在?学校里社团和班级各类活动太多,让同学们对同样属于课外活动的社会实践缺乏兴趣,也许是原因之一,可并不是根本。他们想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获得成功,不愿以实在的付出去换得相应的收获,恐怕才是直接原因。
现在,有的人越来越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自身缺乏自制力,抵抗不了好逸恶劳的诱惑。从而为自己找借口,以致最后完全把社会实践当成走过场,搞形式,不少所谓的“实践”也就成了一句响亮的口号。
社会实践既然可以如此草率糊弄过去,其他的事情当然也可以依葫芦画瓢。长此以往,当懒惰、享受变成了一种习惯,这样的学生,还会认真对待一门课程的学习吗?还会认真完成一项有难度的实验?会不用“剪刀加浆糊”写出一篇论文?恐怕很难。
获得实际动手能力或者操作经验固然是社会实践对我们产生的最直接效果,但我们若采用糊弄的办法对待实践,我们失掉的恐怕不仅仅是得到动手能力、操作经验的机会,我们还亲手扔掉了一种做事该有的态度,甚至是做人该有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实”的实践对我们只能是有害无益。
学校就像一个加工厂,虽然,几乎所有的学生最后都会在出“厂”时收到“毕业证”这个合格证书,但质量究竟过不过硬只有持证者自己才知道。当看到不少大学毕业生手持合格证却无法获得心仪的工作,得不到企业或社会承认时,我们是否也该反思自己?我们,是否真的具备不被社会淘汰的资本了?
当听到“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大学生比普通工人强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之类的评价时,我们该怎样重拾我们的自信?该怎样重塑大学生的形象?
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努力学习,把做好当成一种习惯。这才是我们该有的风采!唯有如此,我们才依然是“天之骄子”!(郭娟 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