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曾报道:现在大学课堂上,做笔记的学生越来越少。一些人用手机拍摄板书、PPT等,有的用U盘直接拷贝课件。我们学校“拍拍一族”虽然还较少,但是“拷背一族”却较为普遍。
所谓“拷背一族”,即拷贝、背诵笔记一族。诚然,很多同学拷贝笔记是用于课后复习;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拷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前者无可厚非,而后者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
一些人可能会说,都什么时代了,老师都用电子课件了,还用得着学生抄吗?直接拷贝不就得了,省得麻烦。做笔记,老不老土啊!其实不然。冯友兰曾说,读书有四个层次: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所谓精其选,指读书要有选择;解其言,即要读懂书的文字;知其意,则是要弄明白言语蕴含的深意;明其理,则是指不能被作者的观点所误,需有批判精神。读书的境界,莫过如此,能够明其理,把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按这一标准,一些拷笔记、背笔记的同学,充其量只算解其言。这显然不是正确而到位的学习态度和做法。
拷背,折射出了一些同学的学习惰性。他们平时上课懒于记笔记,又想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或者不挂科,于是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狂背笔记和资料。虽然可能也能达到目的,但考试一完马上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勤奋聪明者则会踏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边听讲一边记录。既加深了理解,又可供课后复习。考试自然不成问题,而这些知识也更长久地储存在了大脑,成为他们的个人财富,终身为其所用。
所以,克服惰性主动学习,勤动脑多动手,这些基本的学习品质,即使在高科技层出不穷的今天,依然适用,而且必要。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