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9月初,来自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的270名新生,从报名四川大学农学院,到被四川农学院农学专业录取成为川农大独立建院首届学生,在偏僻艰苦的雅安开始大学学习生活。我和周开达不同一小班,相识在1958年2月我们下放天全思经乡民主村劳动锻炼时。到70年代同在水稻所工作,他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和教学,我参加水稻耕作栽培教学、科研、推广。我们相识已过半个世纪,他对水稻研究事业的执着热爱,在科研上的不断探索、勇于攀登、思维开放,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活着就要对人们做有益有意义的事”是他的座右铭,他的成就和贡献被人们熟知,但他点点滴滴鲜为人知的往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不由自主地产生敬佩。
根据党中央知识分子下乡改造的决定,1958年元月底,农学院党委决定在全院抽调120名学生和5名老师率先下放雅安天全县思经乡六个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达11个月。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运动中数以万计的“土高炉”建成。思经乡鱼泉村为重点的“小高炉”炼铁点,要建“土高炉”砖块只能从离鱼泉村5公里远的民主村搬来,当时全靠人工,在崎岖的山路往返背运。乡政府与指挥部决定抽调农民和下乡大学生参加,并要求每人每天至少往返7-8次(约40公里),一次负重80斤(15匹砖)。周开达以每天往返10次约50公里、负重100-110斤(约20匹砖),在竞赛光荣榜上天天榜上有名,多次受到表扬,充分显示他劳动锻炼的态度和成绩,成为众多同学的榜样。
两个月大办钢铁,以得不偿失结束。同学们又回到所在村组参加秋冬播种。11月初开展小麦亩产千斤的试验田劳动,农学专业60位同学全部参加,每天挖地背肥料达一周。争分夺秒搞竞赛的活动中,周开达以从百米外牛圈到试验田一次背草粪320斤的记录而轰动,当地农民中也只有2、3人可以达到这一水平,这让人再次见到了他的风采和对劳动的态度。民主村党支部书记给予他很高评价,一句“老社民应该向新社员学习”也让我第一次听到了基层书记对川农学生的认可。
1959年,我们下放的同学集中补课学习,并以周开达为组长在课余进行水稻高产试验。他提出“深耕不打乱土层、分层次施肥”的高产栽培技术,尽管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因高杆水稻品种(雅安铁杆芦)产量潜力小,抗倒性弱,且施肥偏重,最终效果欠佳。周开达从中汲取了有益的教训,总结出“要遵循作物生长规律,结合科学施肥,主观愿望不等于获得成功”。正如我校第二位院长杨允奎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为育种家,首先是一位栽培专家”,周开达从中得到了清醒的启示。
周开达是我们同届同学中最棒的一员,他长期担任班干部,成绩优秀,虽不善言辞但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并且思维开放。1960年元月他提前毕业,留校工作,分配在农学系遗传教研组担任教师。
1963年,雅安县工会组织长跑竞赛,全程约6000米,周开达代表学校参加,在数百名参与者中他夺得冠军,第二年,他又参加获得亚军。坚持锻炼,只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工作是他的习惯和风格。
1965年,李实贲老师从非洲结束援外工作回国,带回西非水稻品种(冈比亚卡等),将研究主攻方向从栽培为主转为育种。周开达凭着他在下放期间(与李实贲老师同时下放在一个农业合作社)及返校后的表现和成绩赢得了信任,被指派参加育种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育种生涯。
冈·D型三系杂交稻培育成功使周开达闻名,但他还有众人不知的小发明。1970年后,周开达通过实践和扎实的功底,在品种杂交方法上,将“传统、繁杂、效率低、结实少”的“温汤杀雄法”改成“花前快速剪颖去雄法”。这在1972年四川省科委主办的刊物上公开发表而被众多育种者广泛采用,实践也证明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由于文章非个人署名,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正是周开达的小发明。
70年代中后期,杂交水稻在我省迅速推广,为了防止三系亲本的退化影响质量和产量,在周开达的倡导和组织下,编著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提纯技术程序》科普丛书在全省推广。1980年5月,由四川省人民出版社出版5000册,这对提高杂交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时代性的重要贡献。
四川省冈·D型杂交稻协作组是1976年12月在海南岛南繁期间,由水稻所周开达、孙晓辉、黎汉云等与省种子管理站、部分县级种子公司发起成立的一个民间协作组织,是“产、学、研”的一个典范,其成员单位遍布南方诸省一百多个种子公司和育种机构,成立25年之久,规模庞大,全国少有。它在冈·D型杂交稻科研协作、示范推广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对我校水稻研究所成长壮大贡献也十分突出,这一成就将永远载入史册。
作为周开达的同学,和他共同学习共事40余载,他是一个讲情义,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好同学。不论在何时,他对人谦和,对待他人胜过自己。他家的保姆全香是他五十多年前下放天全农户家“阿哥”的后代,他们两家几十年如一日,像家人一样亲,并一直资助全香子女读书。这个例子看出他的人品和本色。
1995年是水稻所迁温江后最困难的时期,四川省负责文教工作的徐世群副省长来所开办公会议,周开达汇报工作后,仅向徐副省长请求解决科研实验大楼,及对有贡献的农民技术员高克铭农转非工人编制的问题。徐省长答应予以解决,当时很多同志很不理解,水稻所困难那么多,如住房困难、生活设施差、试验田建设有待改善,为什么周所长不提要求,而只提了上述两个问题。这事也可见他一心为科研,一心为有贡献的人才奔忙的品质。
岁月流逝,周开达同志许许多多往事、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无法一一讲述,但他心灵美、人格美,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深深留在我的心中。(作者田彦华,我校水稻研究所栽培耕作研究室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