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科研强校,我们依旧在路上

点击数:2013-06-06 10:50:25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统战部

    四年来,各类科研项目总量、经费额度和专利数量连年攀升,影响因子纪录不断刷新,《自然—通讯》被两度攻陷;四年来,包括剑桥大学研究员杨明耀在内的众多高端优秀人才纷纷落户我校,80后二级教授的聘任引起广泛关注,“王枇杷”、“吕樱桃”等一大批专家深受地方欢迎和好评;四年来,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达到10个,6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学科水平评估前十;四年来,学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8项(次),两度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收入囊中,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各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川农大的社会美誉度和公众认可度持续提升。而上述成绩的总缘由,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 “科研成就学者,学者支撑学科,学科提升学校”。具体说来,四年来,我们成功构筑了“科研—学者—学科—学校”四位一体、环环相扣的学术链,而这一学术链的良性运作为广大教职员工构建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最终形成了“科研强则学者强、学者强则学科强、学科强则学校强”的共赢局面。
  回望来时路,扑面征尘去路遥。从川农大迁雅之后逾半个世纪的坎坷创业史来看,当年主要是依靠科研助力才让川农大为世人认识和外界认可,最终从悲壮走向豪迈,成为了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今天,川农人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在实现这一川农梦的奋斗历程中,当前学术队伍建设的突出成效主要是依靠了科研;学科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突出成绩仍然主要是依靠了科研。可以说,正是科研集中凝聚了川农人实现强校梦想的强大力量。
  眺望新征程,只将心目羡冥鸿。纵向比,看成绩,横向比,找差距。我们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仍要清醒地看到,相比于许多同类兄弟院校,在某些突出标志性科研成果方面,我们仍有较大的差距。全体川农人都不应忘记,在1996年,学校成功通过“211工程”预审之时,正是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成就了临门一脚的绝杀攻势。而今的川农大要想真正超越自我,再创新的辉煌,除了持续有力的经费支持与激励之外,同样重要的还在于方向的精准调整和观念的自我革新。我们欣喜地看到,对于这两者而言,刚刚召开的科技工作大会已经做出了明确的回答———科研工作要“抓机遇,转观念,提质量”,在方向上要主动“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的需要”,在观念上既要“极力倡导协作创新的集体英雄主义”,又要“宽容突显特色的个人英雄主义”。
  科学研究是强校之路,我们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