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理想大学的“闲”与“贤”

点击数:2013/03/15 11:22:30 来源: 校报


  5月初,武汉大学的老校长刘道玉先生召集了众多学界耆宿、名流,举办了一场名为“理想大学”的论坛。钱理群、易中天等人就当前大学的生存样态做了精神层面的深刻拷问,并针对理想大学的摹本设计分享了自己多年体悟到的独到见解。抛开论坛中许多精彩纷呈的观点言说不论,单就我个人而言,当得知今天还有一群人在谈论理想,谈论理想中的大学,谈论在这个时代看似闲极无聊的一个话题时,我不由地对这样一群“闲人”心生敬意。因为,这群所谓的“闲人”,正是我心中的贤人。
  我一直相信,要做一个贤人,首先要学会做一个闲人。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闲,并非是指无所事事、虚掷光阴的闲,而是指一种对现实的超脱和对功利的超越。苏格拉底曾在集市上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时感慨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是我所不需要的。是啊,人生有限,欲海无涯,人只有以终有一死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才能明白自己其实不需要什么,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而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人,才不会被各种夸张与放大后的功利目标和现实追求所奴役,才能树立起鼓舞自己坚定前行的理想。因此,对于大学学者而言,也只有让自己的心灵从各种繁杂庸碌的世俗争夺和现实竞争中解放出来,才能在对待学问时真正做到“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熊十力语)。相反,如果大学培养出的只是掌握了熟练的逐利技巧,而失去了人生理想的设计与思考能力的所谓“人才”,那么,这些忙碌而繁荣的大学所培养出的不正是钱理群在论坛中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对于这样的“人才”,钱老预言,他们一旦掌权,远比贪官更可怕。
  但就当前大学中人的真实生存状态来看,许多学者其实都闲不下来,他们实在太忙了。焦灼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催生了部分高校功利化的考核指标,而这些功利化的考核指标又加剧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背后的焦灼程度,使得这些大学处在一种“越渴越吃盐”的循环状态,日渐失落了气定神闲的包容气质。他们既不闲,也不贤,而是吃得太咸了!按照流行的网络词汇来说就叫“重口味”。对于这类“重口味”现象,在论坛上,易中天就幽默而尖锐地谈到:“现在的大学就是养鸡场,天天数你生了几个蛋,没完没了地让你填表,然后问你为什么没有生一个创新型的蛋,这怎么生得出?”
  将闲与贤的思考推进到这里时,我想起校长郑有良有一次曾谈及他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服务岗位设置的看法。令我感到兴奋的是,他提出,相对于管理与服务岗位而言,大学里的教学科研岗位应该要有意识地专门养一些具有高尚人格和智慧思想的“闲人”,即便他们不在短期内产出任何直接的科研成果,也要包容他们,并为其创造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为他们的存在将对学生的成长形成难以估量的正面示范和影响效应。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让我联想起了台湾导演李安的例子,他在大红大紫之后,人家都夸奖他的太太是贤内助,他太太却站出来说,我不是什么贤内助,我从来都是leavehimalone(由他去吧)。事实上,李安当年在美国毕业后就失业,天天闲在家里,当了整整六年的家庭主夫,他太太无为而治,养着他却不管他,任由他胡思乱想自由发展,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李安。对于今天的中国大学而言,或许真的应该学习李安太太的大度和睿智,把那些有个性、有才华的学者养起来,leavehimalone,给学者以自由、宽松的环境,不要逼迫他们,让他们能潜心研究,说不定哪天大师就这样被养出来了。(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