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怀着一份温情和敬意

点击数:2013/03/15 11:17:25 来源: 校报

   高尚的人在面对我们的骨灰时会洒下热泪。——马克思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序言中写道,凡我国之国民,皆应对我国之历史怀着一份别样的温情与敬意。我想,每一位川农人,同样也应对学校的历史怀着这样一份温情和敬意。
  建国伊始,在周恩来总理建设祖国的号召下,即将获得美国依阿华州大学畜牧学博士学位的杨凤教授,和钱学森等人一同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从此,他在这所位于西部小城的农业院校里扎根了五十余年,从零开始创立了国家重点学科。时光荏苒,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公派留学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川农人走出国门求学深造。邓良基教授就曾于上世纪80年代被派往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学位,在留学期间,每当路过宏伟的波恩市政大楼时,他总会在心底告诉自己,祖国也应该有这样了不起的建筑。就是这样一群满含爱国深情的川农人,在学有所成之后纷纷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归祖国和母校,用甘守寂寞平凡的情怀,用青丝化为白发的奉献,传承着川农人对祖国深沉而炽烈的热爱。
  在川农大史稿中,也记载了学校在反右和文革时期遭遇重创的一段悲壮历史。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动荡年代,因坚持反对学校迁离成都,反右结束后,时任农学系系主任的杨志农教授等7人被定为“反革命分子”,逮捕并判刑入狱。85人(其中教师29人,学生56人)被打成右派,另有305人被定为参加了所谓“反动组织”,材料被装入档案。以当时师生总数1500人计,被打入另册的即占26.4%。而在十年动乱中,学校因受迫害和武斗致死的更是达21人,总共有28户计43人被抄家。时穷节乃现,就是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岁月中,川农人却依然坚守岗位,默默咬牙地进行着各种力所能及的教学和科研,执着于那份对学校深刻而朴素的挚爱。2010年10月,成都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年底的新春团拜会上,年逾七旬的荣廷昭院士发言时难掩激动之情,他用几近颤抖的声音大声说道:“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我们川农人终于回到了蜀中大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这一句饱含沉重和沧桑的话语过后,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掌声属于所有在那个时代为了学校的前途与命运而不顾个人荣辱安危的先驱们。
  在共和国迎来第六十二个生日之际,在把教学做优、科研做强、社会服务做大、文化传承创新做好、关注民生做实的治校理念指导下,川农大已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突破。伴随着学校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社会声誉持续提升,教职员工的发展空间与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扩张和改善。在翻天覆地的巨变背后,不变的依旧是川农人那颗饱含真情的爱国爱校之心。但川农人的爱国和爱校却从来都没有波澜壮阔般的豪迈和激越,有的只是涓涓细流般的真情奉献和付出。前不久,邓良基再次发出号召,要求全校干部教师要在工作中做到真情奉献,真诚地为师生员工服好务。而说到真情服务师生这一点,校长郑有良对一名可能被开除的学生所做的处理,无疑是为全校干部和教师树立了榜样。该名同学因长期累积旷课,按规定可以考虑开除除名,但郑校长却告诉他,出于对他未来人生前途的长远考虑,并结合其实际学习情况,还是希望他能继续学业。但如果实在因为主客观因素要离开川农大,也可以考虑破例让他自己选择主动退学,而不必以被开除的名义离开,母校将以顾全颜面的处理方式最后一次对他表达关爱。这位同学听后深受感动,经过反复思量他最终选择接受留级处理并重返课堂。一位大学校长,在一名普通学子面临人生十字路口时所表现出的这种“不抛弃”与“不放弃”,正是为师生员工真诚服务的真实体现,更是川农人对学校真情热爱的情怀写照。
  满含着对祖国和学校的真情,我们每一位川农人在当下所奉献与付出的一切,随着时光的流逝,终将会化作学校发展历程上的又一组年轮。但我相信,未来的川农人在捧读今天这段历史时,一定会如现在的我们面对当年爱国爱校的先驱们所走过的道路一样,怀着一份温情和敬意。(潘 坤)

下一篇:开学了,该播种了

上一篇: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