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论时间

点击数:2013/03/15 11:16:30 来源: 校报

  时间是什么,而它又是怎样产生的?
  课堂上突然被问到这一问题时,着实惊了一下。时间这般如此平常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和我们为伴。七点起床、八点上课、十二点吃饭、二十三点睡觉;出生、十二岁、十八岁、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它不论你是开心还是难过,努力或是颓废,珍惜抑或是挥霍,都平等对待。
  也正是因为时间的忠实与平常,被淹没在了世俗之中,而鲜有人会去追问它的起源。科学地说,时间来自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一天又被等分为二十四个小时,一小时分为六十分钟,一分钟分为六十秒。而现行国际单位制下,其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于是我们顿悟到,原来时间是这样产生的。于是我们便理所当然接受并满足于这个答案。而这也是一般人与哲学无缘的一种生活状态。
  如果我们以怀疑的态度再深入地去思考时间不过就是一种人为制定的概念,但为什么人类要创造时间的度量呢?
  而这就需要我们进入哲学的思考了。哲学说:时间来源于死亡。如果人类不死,则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月、一年、一百年对我们来说都没有差别。因为我们是不死而永恒存在的,永恒存在的事物不会消亡,没有尽头,则时间的度量对我们来说不具备任何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带来的生命的消亡与限制,人类才会有意识地去创造一种尺度来度量自己的生命长度。当然,这里所说的“自己的生命的长度”并不只指每一个人个体的生命长度,而是代表整个人类生存、变化与发展的历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继续思考:为什么人类会有时间呢?而动植物却又没有时间呢?这原因就在于你不会看到一株玫瑰在周五开花,而周六周日则闭着休息到下一周工作日继续开放。
  亚里斯多德的生物学把万事万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石头、水滴或土壤等无生物,这些生物没有改变的潜能,只能通过外力改变。而另一类则是有潜能改变的生物。同时,他又把生物分为三类:一类是生而无知的植物,一类是生而有知的动物,还有一类是生而有思的人类。没有思想,不会思考,一切皆凭本能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得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人类如神一般能分辨善恶,知道自己会死亡,能运用头脑思考周围的一切,因而也就并不甘于现状,总要做出些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生在世,不过百岁而已。所以人类有时间观念,会主动地去度量时间,会珍惜时间去学习,去创造,去体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此人类的一切努力、进步与文明成果皆源于———对于时间飞逝和人类必死的无奈和不甘。而这也正告诫我们要善待时间,珍惜时间,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吕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