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作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佩戴着校徽走在校园内外是何等骄傲和自豪的事。当年,除了身份和前途意义上的优越感以外,真正让他们引以为荣的是大学所拥有的那份精神价值力量。但今天,随着世俗化、功利化的风气在不断侵入校园,金钱和权力的地位逐渐地超越了精神价值的尊严,许多大学生似乎不再拥有这份荣耀,大学也好像再难赢得曾经的尊重……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当“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着当下许多大学中人的神经时,我们却发现,在那个物质匮乏,时运困厄的年代,大学却能够激发出绝地反击的斗志,取得卓越的成就。西南联大的历史存续时间仅有短短的八年,但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76位院士和数不清的人文大家。曾记得,在险遭亡国灭种之际,西南联大打出了“为中华文明存一脉”的大旗,喊出了“地可失,血可流,文化不可丢。即使国家亡了,只要文化尚存,中华民族就不会灭种”的铮铮誓言。那时的国家山河破碎,大学苦厄穷困,但那时的大学却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重视精神价值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有灵魂的大学里行走的每一个人在脑里装的都是学术,心里念的都是知识。而正是因为有灵魂,大学便不会去一味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它要做的恰恰是引领时代和社会,这一点是大学灵魂的超越性品质,也正是一所大学值得敬爱的根本。现在的许多大学的确是财大气粗且官阶显赫,却因为失落了这份高贵灵魂而显得失魂落魄!一所只会追随时代风尚标,只肯重视金钱和权力的大学,如同一位“朝扣富儿门,暮从肥马尘”的沿门托钵之徒一般,哪里还有一丝可敬可亲的气息呢?
因此,大学只有重新尊重精神价值的尊严地位,并将其置于金钱和权力之上,才能真正重塑自己的灵魂,焕发出曾经的青春风采。当然,对于不同的大学而言,需要尊重的精神价值绝对不是简单的整齐划一。换言之,每一所大学的灵魂都应该是独具个性的。西方大哲学家罗素曾言:“须知参差多态方是幸福的本源”。千篇一律、千校一律的“一刀切”,最终只能绞杀一所大学的个性,而没有个性的大学,绝不是一所好大学。那么,属于川农大的独具个性的大学灵魂究竟是什么?全体川农人应该高高擎起的精神价值又到底是什么?无疑,答案就是川农人百年薪火相传的“川农大精神”。但“川农大精神”却从来不是抽象和空泛的,她由曾经的每一个川农大师生铸就,也必将由当下的每一个川农大师生在未来去传承。因此,当校长郑有良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发出“还我优良教风、还我优良学风”的呼吁时,其实是号召每一位师生,在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任务上,去重塑属于川农大自己的灵魂,而重塑以川农大精神为内核的严谨勤奋的优良教风和学风就是重塑川农大在文化氛围上曾经的青春风貌。
因此,就人才培养意义而言,每一教师和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重塑大学灵魂的主人公与责任人。尽管,国内诸多高校教风学风纵向下滑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的社会因素总和。但如果你是一名教师,请记住,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如果你是一名学生,请记住,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社会,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今天,一所大学重塑自己的灵魂,其实就是每一位大学中人重塑自己灵魂的过程。(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