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时评

部门新闻

关于文化的考据和漫谈之二

点击数:2013/03/15 10:59:10 来源: 校报

  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指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定为大会的主题。由此,近来许多大学都在热议如何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话题,而社会上的“文化热”也有逐渐升温的迹象。有鉴于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尝试围绕文化一词做一番考据和漫谈,聊致引玉之意。
  文化是思想,更是精神
从文化概念的广义外延上讲,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都属于文化范畴。但对大学来说,文化是思想,更是一种精神。其中,就思想本身而言,在大学里学问和知识的积淀只是其外在的形式,思维方式才是其中的内核。而所谓大学的精神,则好比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与风貌。
  大学教会学生的最根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每每思及这个问题,我都会忆起我的一位朋友。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那时正值国内信息产业化的起飞阶段,计算机科技领域平均每隔三个多月便是一次技术上的更新换代。他在入学之初的专业课程中都学了些安装BP机、制作IP卡电话和运用DOS系统等技能,而等他毕业时,满大街竟连BP机寻呼台都没有了,电脑也早就是奔腾双核了。毕业后我曾问他凭借什么立足于职场竞争?他告诉我,靠的就是在计算机专业学习过程中所累积形成的专业思维方式,这种专业的思维方式铸就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因而能够比许多非专业人士更高效及时地更新自己头脑中的专业技能储备。所以,大学里的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把你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剩下的才是你自己的”。细细推想起来,其实没有哪门学科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最终不会被推陈出新的科技时代快车所遗弃。而在大学学习中最终真正属于自己的,恰恰是在众多纷繁的专业技能学习中体会和沉淀下来的那份思维方式。后来,我的这位朋友辞去了高薪工作远赴重洋,几年后又重新回国创业,不久便在业界做得风生水起。有一次他告诉我,自己在大学求学时曾目睹过许多师长不甘平庸生活而自强奋斗的事例,校园里充盈的那种在燃烧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精神风貌对自己触动很大。大学四年,母校大气大为的精神与校训都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底里。现在想来,这就是自己当年放弃朝九晚五的生活,最终选择辞职创业的根由所在。他的这番话也让我想起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 “川农大精神”和“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川农大校训。在川农大的杰出校友中,无论是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授龙漫远,还是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陈育新,抑或是创出百万品牌的现代猪倌龙波,作为川农人,他们个人本身的成功,其实就是源自于“川农大精神”的浸淫,而他们的奋斗人生,更是一条践行川农大校训的光辉道路。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川农人?那些从川农大校门走出去的一届又一届毕业生,他们最根本的身份标志并不是一纸川农大的毕业文凭。须知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只有领会川农大精神并传承其精神血脉,牢记川农大校训并笃行其校训真义,才是具备川农大文化血统的真正川农人!(潘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