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孟轲前些天,随着学校住房分配调整方案的实施,许多在编在职的无房户教师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住宿园区里有不少乔迁新居的教师进进出出,忙碌地指挥着工人搬运着各种家什。看着他们一身大汗却又满脸兴奋的样子,使人不禁想起了仅仅就在几年前,很多教师住房的另一番境况。
那时,面对市场上不断攀升的高房价,依靠工资度日的他们根本不敢问津,而想在环境优美,氛围高雅的校园内分到住房的愿望,也只有随着全国范围内福利分房政策的终止化为了泡影。因此,一套房子,特别是一套在校园里的房子,变成了一些青年教师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在前不久的学校党校培训班上,说起当时部分教职员工的住房情况时,校党委书记邓良基回忆起自己曾在数年前接待过一位教职工的情景。这位教职工上有老下有小,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家四口只得挤在一间房里,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说到伤心处,这位反映困难的职工竟呜呜地哭了,面对此情此景,邓书记也不禁潸然泪下……就在那一天,他在心底向这位老师,也是向自己,更是向全校教职员工庄严许诺,一定要在三到四年内竭尽全力来解决全校教师的住房问题。
而就在这次无房户住房分配过程中,还有一位过去曾领取学校购房补贴在外买房的教师,因为遭遇亲人重病的变故不得不卖掉房子,一家人也由此失去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住处。按学校原定文件规定,这类已领取在外购房补贴的情况原本不在此次分配住房的无房户之列。但在得知具体情况后,校领导讨论决定重新出台相关文件。最后,仅仅是为了这一位老师,在“把民生工程做实”的治校理念指导下,竟修改了在全校文件中的无房户界定标准,让这位教师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解决了一家人的安居问题。
这三年来,从校区布局调整到津补贴调整,再到校内住房分配调整。一项项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得全校师生员工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福祉利益持续增长。但是,也是在党校培训班上,当校长郑有良回顾这三年的种种变化时,年纪刚过五旬的他指向自己的一头“乌发”说道:“其实,就在这三年,我的头发已经从花白变成了全白。现在你们看到的,不过是我每隔一段时间在理发店用染料上色来粉饰太平的成果”。说完,他笑了,大家也笑了,笑完后却都又沉默了……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到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到心上”。近年来,为什么教职员工在搞好教学、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等工作上的干劲越来越足?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川农人觉得“工作有想头了,日子有盼头了,生活有奔头了”?而又是为什么广大师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对川农大的真心热爱与真诚拥护的情怀日渐浓烈?或许,那和教职员工一起流淌的泪水,为教职员工熬白的头发,早已给出了答案。